中华网 china.com

佛学
当前位置:佛学首页 > 学术观点 > 正文

白居易的放生诗

诗人显然对修行僧人有着高度认同,并以僧人自喻,突出的是宗教的实践层面。白居易在江州时期积累的池边观想经验,至晚年依然践行。如大和四年(830)于洛阳所作七绝《秋池》自述云:洗浪清风透水霜,水边闲坐一绳床。眼尘心垢见皆尽,不是秋池是道场。诗人于池边安置坐禅之具——绳床,意在禅修之用,诗人把整个水池都视作道场,则似在修西方净土”十六观“之第五观”宝池观“。按照《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宝池中的八功德水、莲花及花中化佛等,都是观想对象。

开成三年(838)白居易于洛阳所作《池上幽境》石上一素琴,树下双草屦。此是荣先生,坐禅三乐处。此处诗人虽佛、道并尊,但从坐禅形象言,本质上仍归属于佛教,特别是”树下双履“一句,表明白居易在以得道高僧自比,其观想法接近于”十六观“之第十二观”普观“,即观想自己结跏趺坐的形象。白居易贬谪江州时期,无论是在官舍内建水池,还是在房山草堂前建的白家池,都被诗人赋予了浓厚的佛教生活色彩,尤其是能与深刻的生命伦理思考、人生出处相结合。如元和十一年所作《官舍内新凿小池》所写:洗浪清风透水霜,水边闲坐一绳床。眼尘心垢见皆尽,不是秋池是道场。诗人于池边安置坐禅之具——绳床,意在禅修之用,诗人把整个水池都视作道场,则似在修西方净土”十六观“之第五观”宝池观“。按照《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宝池中的八功德水、莲花及花中化佛等,都是观想对象。

白居易在江州营构的庐山草堂之白家池具有佛教放生池的性质。白居易在池边除了欣赏自然风光和园林景观外,常常伴有佛教观想的禅定体验,如元和十二年作于江州的《临水坐》:帘下开小池,盈盈水方积。中底铺白沙,四隅甃青石。其实是在仿”十六观“之”宝池观“而建造的微型景观,诗中写道:岂无大江水,波浪连天白。

未如床席间,方丈深盈尺。虽没有大江水的磅礴气势,但恰恰适合被贬谪的”幽人“,因为能给予诗人精神上无比的愉悦感。

元和十二年作《草堂前新开一池养鱼种荷日有幽趣》,其题目就显凸了“幽趣”,在白家池种植白莲,正出自庐山慧远在东林寺的种莲风尚,所养红鲤,应是放生之物命。同年白居易所作《小池二首》:昼倦前斋热,晚爱小池清。映林余景没,近水微凉生。坐把蒲葵扇,闲吟三两声。

(责任编辑:)

精彩推荐

热门视频

专题
更多

热门文章

关注微信公众号

下载官方APP

中华网佛学频道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金融街园中园
1号院3号楼中华网大厦5层
互动/投稿邮箱:fojiao@china.com
客服电话:1814653242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7610228316
举报邮箱:jubao@china.com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关于中华网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版权声明 豁免条款 友情链接 中华网动态
京ICP备18035944号@版权所有 中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