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佛学
当前位置:佛学首页 > 学术观点 > 正文

杨维中:古代讲经与汉传佛教的辩经风尚

《高僧传》卷七《僧苞传》记载:

释僧苞,京兆人。少在关受学什公。宋永初中,游北徐,入黄山精舍。复造静、定二师进业,仍于彼建三七普贤斋忏。至第七日,有白鹄飞来,集普贤座前,至中行香毕,乃去。至二十一日将暮,又有黄衣四人,绕塔数匝,忽然不见。苞少有志节,加复祥感,故匪懈之情因之弥厉,日诵万余言经,常礼数百拜佛。[32]后东下京师,正值祇洹寺发讲,法徒云聚,士庶骈席。苞既初至,人未有识者。乃乘驴往看,衣服垢弊,貌有风尘,堂内既迮,坐驴韀于户外。高座出题适竟,苞始欲厝言,法师便问:“客僧何名?”答云:“名苞。”又问:“尽何所苞?”答曰:“高座之人,亦可苞耳。”乃致问数番,皆是先达思力所不逮。高座无以抗其辞,遂逊退而止。时王弘、范泰闻苞论议,叹其才思,请与交言。仍屈住祇洹寺,开讲众经,法化相续。[33]僧苞是刘宋时期的僧人。僧苞日诵万言佛经,功力非凡。从北徐(治所在今江苏徐州市)东下至京师建康,一路骑驴,风尘仆仆。路过祇洹寺,正好有讲经法会。高座法师开题完毕,僧苞刚欲问难,高座就抢先发问,并且以僧名之“苞”义反诘。数番往复,高座不敌,下座,讲经法会似乎由此结束。由此事,僧苞获得当时朝臣王弘、范泰的崇信,住于祇洹寺开讲众经。在辩经成为讲经的流行做法的形势下,讲经法会有时会沦为争输赢的竞赛场。这样的事例也不少。东晋时期,僧界的第一辩才是支道林。史籍中记载了于法开与支道林作为终身“辩友”的故事。《高僧传》卷四《于法开传》记载:“于法开,不知何许人,事兰公为弟子。深思孤发,独见言表,善《放光》及《法华》。又祖述耆婆,妙通医法。”[34]于法开与支道林多次就般若思想发生争论。《世说新语·文学》记载:于法开始与支公争名,后积渐归支,意甚不忿,遂遁□剡下。遣弟子出都,语使过会稽。于时支公正讲《小品》。开戒弟子:“道林讲,比汝至,当在某品中。”因示语攻难数十番,云:“旧此中不可复通。”弟子如言诣支公。正值讲,因谨述开意。往反多时,林公遂屈。厉声曰:“君子何足复受人寄载?”关于此事,《高僧传·于法开传》也有记载:“每与支道林争即色空义,庐江何默申明开难,高平郄超宣述林解,并传于世。”[35]——这一段大致与《世说新语·文学》的记载相同,但未明确说辩难的地点。《世说新语》刘孝标注引《名德沙门题目》说:“于法开,才辩纵横,以数术弘教。”又引《高逸沙门传》曰:“法开初以义学著名,后与支遁有竞,故遁居剡县,更学医术。”从刘孝标的批注看,于法开是在与支道林辩难失败的情况下,隐遁剡县的。于法开住锡于元华寺之后,此时支道林住锡于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法开特派弟子法威前去辩难。这一次准备充分,法威胜利在望,而支道林只能采取讽刺手法收场。讲经包含的“辩经”环节,容易演变成“争胜”的局面,难免有些意外发生。释善胄(550—620),俗姓淮氏,瀛州人。少出家。“通敏易悟,机达为心。预涉讲会,乐详玄极。《大论》《涅槃》是所钻注。”[36]此时,善胄身在北齐。“齐破投陈,奔造非数。年屡荐馁,告乞是难。日济一饼,纔充延命。形极羸悴,众不齿录。行至一寺,闻讲《涅槃》。因入论义,止得三番,高座无解,低头饮气,徒众千余,停偃讲席,于是扶举而下。既至房中,奄然而卒。胄时论讫即出,竟不知之。后日更造,乃见造诸丧具,因问其故。乃云:‘法师昨为北僧所难,乃因即致死。’众不识胄,不之擒捉。闻告自审,退而潜焉。经于数日,后得陈僧,将挟复往他讲所,论义者无不致屈,毙者三人。由此发名振绩。”[37]北齐被北周所灭(577年),善胄南奔,一路饥饿困乏,形貌不堪。路过一佛寺正在宣讲《涅槃经》,善胄入寺进入讲堂,与讲主问难三番,高座无法回答,心气难平,讲经无法继续。弟子扶其回房,不久就圆寂了。此后,又被僧人接到自己所在寺院,在此讲堂,也气死三人。《续高僧传》卷二十五叙述了明琛的故事,意味良多。释明琛籍贯为齐人。《续高僧传》卷二十五的记载如后:少游学两河,以通鉴知誉。然经论虽富,而以征难为心。当魏明代,释门云盛,琛有学识,游肆而已。故其雅量颇非鸿业。时有智翼沙门,道声载穆,远近望尘,学门若市。琛不胜幽情,深忌声略,私结密交,广搜论道。初为“屋子论议法”,立图著经,外施名教,内构言引,牵引出入,罔冒声说。听言可领,及述茫然。勇意之徒,相从云集。观图望经,怳若云梦。一从指授,涣若氷消。故来学者,先办泉帛。此“屋子法”,入学遂多,余有获者,不能隐秘。故琛声望少歇于前,乃更撰“蛇势法”。其势若葛亮阵图,常山蛇势,击头尾至,大约若斯。还以法数,傍蛇比拟,乍度乍却,前后参差。余曾见图,极是可畏。画作一蛇,可长三尺,时屈时伸,傍加道品。大业之季,大有学之。今则不行,想应绝灭。初琛行蛇论遍于东川,有道行者深相谏喻,决意已行,博为道艺。[38]此僧钻研经典就是为了论辩,创立了“屋子论议法”并绘有图经。以此教授,学者云集。此法的奥妙被人掌握,于是有创立“蛇势法”,其神奇可以与诸葛亮的战阵图相比拟。明琛以此自炫,到处挑战。此后是其最后一次参与辩论的故事:潞州上邑思弘《法华》,乃往岩州林虑县洪谷寺请僧,忘其名,往讲。琛素与知识,闻便往造。其人闻至,中心战灼,知琛论道,不可相抗。乃以情告曰:“此邑初信,事须归伏,诸士俗等已有倾心,愿法师不遗故旧,共相成赞。今有少衣裁,辄用相奉。”琛体此怀,乃投绢十匹。琛曰:“本来于此,可有陵架意耶?幸息此心。”然不肯去,欲听一上。此僧弥怖,事不获已,如常上讲。琛最后入堂,赍绢束,掇在众中,曰:“高座法师昨夜以绢相遗,请不须论议。然佛法宏旷,是非须分。脱以邪法化人,几许误诸士俗?”高座闻此,慑怖无聊。依常唱文,如疏所解。琛即唤住,欲论至理。高座尔时神意奔勇,泰然待问。琛便设问,随问便解。重迭虽多,无不通义。琛精神扰攘,思难无从。即从座起曰:“高座法师犹来闇塞,如何今日顿解若斯?当是山中神鬼助其念力。不尔,何能至耶!”高座、合堂,一时大笑。[39]道宣是将此僧传记置于感通篇中,传文随后详细地写了他如何在此事件之后变成蛇。其文如后:琛即出邑,共伴二人。投家乞食,既得气满,噎而不下余。“解喻,何所诤耶?论议不来天常大理,何因顿起如许烦恼?”琛不应,相随东出。步步叹咤登岭,困极,止一树下。语二伴曰:“我今烦恼热不可言。意恐作蛇。”便解剔衣裳,赤露而卧,翻覆不定,长展两足。须臾之间,两足忽合,而为蛇尾,翘翘上举。仍自动转语伴曰:“我作蛇势论,今报至矣。卿可上树。蛇心若至,则有吞噬之缘。可急急上树。”心犹未变,伴便上树,仍共交语。“每作蛇论,果至如何。”言语之间,奄便全身作蛇。唯头未变,亦不复语。宛转在地,举头自打。打仍不止,遂至于碎,欻作蟒头。身形忽变,长五丈许。举首四视,目如火星。于时,四面无量诸蛇一时总至。此蟒举头,去地五六尺许,趣谷而下。诸蛇相随而去。其伴目验斯报,至邺说之。[40]这一则故事非常有意味。从文中的叙述看,写作者是以听闻为来源叙述的,且作者曾经亲眼目睹此僧所作的“蛇势法”的辩论图示。僧明琛即身变身为蟒蛇的故事告诫世人,即便是辩经,其目的仍然是为了弘法、宣扬佛的教说,而不是以取胜为目的,否则,后果严重。

(责任编辑:)

精彩推荐

热门视频

专题
更多

热门文章

关注微信公众号

下载官方APP

中华网佛学频道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金融街园中园
1号院3号楼中华网大厦5层
互动/投稿邮箱:fojiao@china.com
客服电话:1814653242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7610228316
举报邮箱:jubao@china.com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关于中华网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版权声明 豁免条款 友情链接 中华网动态
京ICP备18035944号@版权所有 中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