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佛学
当前位置:佛学首页 > 学术观点 > 正文

秋爽法师:寒山寺和合思想的中国实践研究

【摘要】佛教起源于印度,发展于中国,是以三宝为核心,信众为纽带的文化体系和信仰体系。佛教传入中国后,以和平的方式,渐进的与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习俗相互杂糅、相互渗入、相互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完整的文化体系和信仰体系,表现出有别于印度佛教,且极具中国气质的特点。追溯历史可以看出,和合思想在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笔者,仅以一名僧人的身份,站在信仰的立场上,从历史学和社会学的角度,以寒山寺为例浅谈佛教“和合”思想的文化传承与弘扬。以求教于教内师长同仁、教外学者专家。

【关键词】:佛教、和合、中国化、寒山寺、社会价值

僧团内修外弘的特点和使命决定了僧团必然要有相应的指导思想、组织和管理制度,对其人员、寺院、经济进行组织、协调、管控,以保证佛教内外关系的协调、教团的纯洁,佛教徒个人目标和僧团目标的相对统一,从而使整个佛教健康延续与发展。

“因缘和合”是佛教术语,表现了佛教的根本思想。“因”、“缘”结合产生万物,这就是佛教的“和合性”。

僧团,僧有清净之意,团有团队、团结之意。对于僧团亦可理解为清净团结的“和合众”。而清净团结必须以“和合”思想为指导,修“六和敬”。

和合作为一种佛教伦理精神,其根本意义就在于与自身的和谐、与天地万物的和谐、与国家、社会、一切众生的和谐。“和”同样也是中国儒家、道家的重要思想之一。

一、原始僧团的建立与和合思想

1.原始僧团的建立

释迦牟尼(公元前565年-公元前486年),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属刹帝利种姓。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在1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岁时,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遂开启佛教,随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传教。

佛教典籍中记载,释迦牟尼成佛后在鹿野苑初转法轮,度阿若憍陈如、阿说示(又译马胜)、跋提、十力迦叶、摩诃男拘利五比丘,开启了佛陀教化众生的生涯,这五位比丘也成为了佛教史上最早的僧团,史称“原始僧团”。

2.佛教教义中的和合思想体现

(1)佛陀制戒的和合思想

五比丘僧团作为早期追随佛陀的弟子,素具慧根,言行举止都合乎法度,成为后世和合僧团的楷模。随着佛陀的弘法地域之广,受众之多,随着时间的推移,随同佛陀修学的弟子日益增多,很快形成了一支庞大的僧团。僧团的扩大必然会有一部分成员出现各种不如法的现象。佛陀为了保障僧团的纯洁性,维持僧人共住的和合无诤,开始制定相应的行为规范,对僧团成员加以约束,并在讲法时开示大众能够正确理解并执行这些规范,也就是佛教的戒律。

佛陀针对僧团成员的言行举止、生活用具、行为规范,僧团集体生活制定了相应的规范和戒律。提出了僧众共住“和合”是首要条件,其中六和敬思想成为僧团集体生活的重要准则。

僧伽,梵语samgha,又称和合僧。“多比丘一處和合是名僧伽”。僧众又分为三种:“即理和合僧、事和合僧、办事僧,三者彼此协调,共营僧团生活”。

佛陀一再教导僧团的大众要团结,要友好相处,不要有无谓的争论,“汝等尽共和合,勿生诤讼。同一师受,同一水乳”。“彼等应当随顺修学,彼等长夜,当和合行,各各欢喜,无有诤竞,同趣一学,犹如水乳,共相和合,一处同住”。“如来众者,恒共和合,无有诤讼”。僧团和合,无诤也是佛陀教授的“七法”中的第一法,“世尊告诸比丘,汝等从今亦当修习七法之行:一者欢悦和谐,犹如水乳”。

1234...全文 6 下一页
(责任编辑:)

精彩推荐

热门视频

专题
更多

热门文章

关注微信公众号

下载官方APP

中华网佛学频道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金融街园中园
1号院3号楼中华网大厦5层
互动/投稿邮箱:fojiao@china.com
客服电话:1814653242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7610228316
举报邮箱:jubao@china.com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关于中华网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版权声明 豁免条款 友情链接 中华网动态
京ICP备18035944号@版权所有 中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