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佛学
当前位置:佛学首页 > 学术观点 > 正文

秋爽法师:寒山寺和合思想的中国实践研究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教规是治教之重器。从百丈立清规之后,各种规约陆续出世,为中国佛教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支撑。百丈所立清规原名《禅门规式》,又称《古清规》,即佛教史上著名的《百丈清规》,可惜此书已佚,使今天的我们难窥其貌。距怀海不算太远的宋宗赜禅师的《禅苑清规》,其中保留了一些百丈制定的规约,目前所见百丈清规,乃是元代德辉所集《敕修百丈清规》。后,诸丛林皆据而制定了各自的清规,如《云居山规约》、《金山规约》、《高旻寺规约》、《天宁寺规约》等。正是由于清规的建立与普及,佛教组织制度的中国化过程才算是从理论层面至实践层面得以最终完成。佛教组织制度的中国化,也可以说是佛教管理中和合思想的中国化表达。

三、寒山寺和合思想的确立与发展

1.寒山寺与寒山、拾得的因缘

寒山寺坐落于苏州城西阊门外七里的古运河畔,比邻枫桥,曾称枫桥寺,据清人所著《百城烟水》记载:“寒山寺在枫桥下,起于梁天监间,旧名妙利普明塔院”,寒山寺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唐贞观盛世,诗僧寒山子来此“缚茆以居”,修持弘法,施舍助人。唐玄宗时,法迁禅师在这里兴伽蓝,以寒山命名,尊寒山为开山祖师,成为寒山、拾得的供奉寺院。

佛教传说,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贤菩萨的化身,又称和合菩萨。民间流传的和合二仙、和合菩萨,被官方确认为和合二圣,清雍正帝册封寒山为“妙觉普度和圣”、拾得为“圆觉普度合圣”。寒山、拾得成为了中华和合文化的形象代表,人们崇拜的和合偶像,寒山寺自然成为了中华和合文化的象征之地。

寒山寺有供奉“和合二圣”的寒拾殿。殿内云台之上,供奉着与真人等高的金身寒山、拾得像。二人皆立,袒胸赤足,衣带飘逸,相视而笑,以心印心。二人一持荷花,一擎净瓶。一荷一瓶有寄寓“和平”之意。在全国诸多寺庙中,唯独寒山寺建有寒拾殿,其所体现的和合文化形象显得尤其突出。

寒山寺体现和合文化的还有大雄宝殿。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清代著名画家罗聘画寒山、拾得像石刻代替了常规的海岛观音像。画像上有罗聘的题词,镶嵌在寒山寺里的大雄宝殿的后壁。二是大雄宝殿侧壁还有晚清著名词人郑文焯指绘寒山子画像石刻,并有郑文焯的题词。三是大雄宝殿左侧墙壁有晚晴江苏巡抚程德全书《寒山子诗》碑刻。寒山寺大雄宝殿的这种布置格局,是全国其他寺院所没有的,这体现了对和合二圣的尊崇,也营造出浓厚的和合文化氛围。

寒山寺前院西南边有碑廊,其南侧有御碑亭一座,内有御碑一块,此是雍正御制《寒山子诗序》碑。这块御碑是清末江苏巡抚程德全勒石,碑的正面刻写雍正为《寒山子诗集》所作的序文,碑阴部分是程德全录书乾隆御制《寒山晓钟》诗全文。

寒山寺的和合福道,位于寒山钟苑与寒山寺之间,东西走向,谐音“和合福到”,和合福道东端新建一仿古山门,风格仿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江苏巡抚陈夔龙重修的山门。体量较大,共分三门,中门偏大,上刻“寒拾遗踪”四字。

总之,步入寒山寺,无处不彰显“和合二圣”的和合之风,散发了和合文化的魅力。钟声诗韵是标识,寒山、拾得和合二圣是形象代表,寒山寺名、寒拾遗踪、大雄宝殿、寒拾殿、寒山钟声、寒山子诗等都是和合文化的体现,寒山寺被公认为“和合祖庭”。

2.寒山寺的和合文化内涵

佛教的“和合”、“圆融”的思想蕴含着“万有为一整体,皆由同一的终极实在缘起或现起,同生共体,互不相离”,同时“万有体性虽一,而不妨千差万别;虽然千差万别,而互相融通无碍”。佛教这一思想丰富了中国文化中的“和合”、“圆融”内涵,使之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从而对其他文化采取虚怀若谷的态度,在文化交流过程中,对异质文化鉴别和选择,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为我所用,并融入结合。这种融合乃是1+1>2的共生关系。就如寒山子遁形天台,以寒石山为其终隐之地,潜心宗教文化,毫无悬念地选择了岩穴独居的生活方式。虽则清苦,但心境恬淡自在,与大自然更加和谐。寒山子在许多诗作中强调要呵护周围的环境,不过分攫取,保持原生态的自然环境,从而达到了人与自然万物的和平相处、睦邻友好的境界。

(责任编辑:)

精彩推荐

热门视频

专题
更多

热门文章

关注微信公众号

下载官方APP

中华网佛学频道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金融街园中园
1号院3号楼中华网大厦5层
互动/投稿邮箱:fojiao@china.com
客服电话:1814653242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7610228316
举报邮箱:jubao@china.com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关于中华网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版权声明 豁免条款 友情链接 中华网动态
京ICP备18035944号@版权所有 中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