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能此处用“体相用”解释“三无”之间的交络关系,更加指出这“三无”即是于日用之中即能体会。他提出的“三无”为后世禅宗理论的圭臬之谈。如永明延寿《宗镜录》卷九十九,明教契嵩《鐔津文集》卷三等,对“三无”的运用更是褒重无已。考察“三无”的建立,实际即是对中国哲学“体相用”的应用。
在理论诠释创新中,慧能提出坐禅需要有前方便。而前方便的内容虽然很常见,但所做的解释却很独到。即传“五分法身香”“无相忏悔”“发四弘誓愿”“皈依自性三宝”一套不同于以往佛教义学观点,极具禅宗所推崇“自心自悟,自修自证”之特色。在具体解释时侧重强调“自性”(或“自心”)作为前提,将忏悔罪业,发愿所缘,皈依对象等等,一一消归自身,不向外求。如:
即自心中无非无恶、无嫉妬、无贪瞋、无劫害,名戒香。自心不乱,名定香。自心无碍,常以智慧观照自性,不造诸恶;虽修众善,心不执着,敬上念下,矜恤孤贫,名慧香……
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愚迷染。从前所有恶业愚迷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销灭,永不复起。…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憍诳染。从前所有恶业憍诳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销灭,永不复起。…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嫉妬染。从前所有恶业嫉妬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销灭,永不复起。…已上是为无相忏悔。
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自心烦恼无边誓愿断,自性法门无尽誓愿学,自性无上佛道誓愿成…心中众生,所谓邪迷心、诳妄心、不善心、嫉妬心、恶毒心,如是等心,尽是众生。各须自性自度,是名真度。
从今日去,称觉为师,更不归依邪魔外道,以自性三宝常自证明,劝善知识归依自性三宝。…自心归依觉,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离财色,名两足尊。自心归依正,念念无邪见,以无邪见故,即无人我贡高,贪爱执着,名离欲尊。自心归依净,一切尘劳爱欲境界,自性皆不染着,名众中尊。若修此行,是自归依。
从引文中可以清晰看出,慧能在解释传统佛教名词时,并没有完全因循一般义学的观点,有其独特的创新,将罪业的消除,没有施设严格的忏悔程序,将菩萨所发四弘誓愿,拉近了与凡夫的距离,并没有将外境实有“佛法僧”作为皈依的对象,这些解释坚固地站在禅宗“顿悟”的立场,一改以往的方法。
2、直指人心
在慧能创立禅宗之前,虽然也有达摩到弘忍不绝如缕的坚持,但毕竟对原有北方盛行的如来禅和南方的教理禅,还未构成革命式地影响。慧能针对以往对禅修认识的固定见解,提出“菩提自性,本自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的观点。并进一步指出“不论禅定解脱,只言见性成佛”的目标。这种禅修观点和目标,无疑对南北方禅学的冲击是巨大且深远的。直至后世晚慧能一百余年的德山宣鉴,自著《青龙疏钞》从蜀地来中原,誓言剿灭“见性成佛”说,即可看出,慧能“直指人心”禅学理论的弘扬,并不是一呼百应,令人心悦诚服。但,从慧能后世弟子的弘传情况来看,“直指人心”的宗旨已在江西,湖南,广东,福建,河北等地慢慢传播开来,也足见慧能一反过去禅学巢臼的正确之处。源自印度的禅学自此,方完成中国面目之确立。这是同时期其他流行之佛教禅学,所无可比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