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禅宗规范
禅宗作为汉传佛教最大的宗派,在一定历史时期保全了佛教再生潜力,为佛教历尽磨难而重生,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内在原因除了理论的革新诠释,实践的平实落地;外在因素,即是建立一套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规章制度,历代增修,与时俱进。如《百丈清规》《禅门规式》《禅苑清规》《至大清规》《咸淳清规》《丛林两序须知》《丛林祝白清规科仪》等编撰,极大程度上反应了禅宗吸收封建社会的管理模式,融入本土,许多仪轨的设置,与政权维护,社会风俗,都有密切联系。这些都是禅宗创立过程中,做出适应本土文化,勇于创新的经验所在。史实证明,正是因为禅宗有了这些从理论到实践,从视角到制度的调整和创新,成就了禅宗中国佛教史上第一大宗派,佛教输出主力的地位。
三、法脉传承
关于法脉传承的发达,亦奠定了禅宗日后深远影响的基础。六祖慧能之前,相对薄弱。之后则异彩纷呈,恢弘壮大。
1、六祖慧能
自初祖达摩于南朝梁普通年间(520—526)来到中国,到六祖慧能(公元713年圆寂)约经历了六代祖师,近二百年的时间。达摩有《二入四行论》《破相论》等存世。二祖慧可,无禅学作品存世。三祖僧璨所作《信心铭》,一定程度上开创了顿悟思想的中国式诠释。四祖道信开始,有了较为固定的传法地点,提倡“农禅并重”的修行方式。有《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传世。理论上,融合《楞伽》与《般若》思想,主张“解行相扶”“守一不移”。注重戒行与禅修结合,渐修与顿悟相连。五祖弘忍,一生传持和弘扬道信所主张的修学观点和禅修方法,在湖北一带活动,被尊为“东山法门”的创始人。他的主要功绩,即是为慧能对《般若》经典的重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可以看作是四祖与六祖在禅法思想的深化者。六祖慧能的代表作《坛经》,被视为中国僧人唯一冠以佛经的撰述。慧能门下弟子较为著名的有:青原行思、南岳怀让、菏泽神会、永嘉玄觉、韶州法海、南阳慧忠等,四十余人。其中青原行思和南岳怀让从法脉传承上,恢弘了禅宗气象,被称为“二甘露门”。菏泽神会,则确立了慧能南宗禅的正统地位,著名的“滑台大会”取得了南宗禅在上层社会和佛教内部的认可,也可以看出是禅宗与政治的良好促进。
2、五叶分派
随着禅宗在中华大地的不断壮大,其影响由岭南一带,慢慢浸入其他地域,如长江下游,黄河两岸。由青原行思和南岳怀让门下,数传之后,在唐朝末年禅宗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五个派系,即沩山灵佑与仰山慧寂开创的“沩仰宗”盛行于湖南,江西一带;洞山良价和曹山本寂开创的“曹洞宗”弘传于江西等地。云门文偃开创的“云门宗”盛于岭南广东一带;临济义玄开创的“临济宗”弘化于黄河一带;清凉文益开创的“法眼宗”盛行于长江下游一带。直至北宋初年,由临济宗又衍生出“黄龙派”与“杨岐派”,自此禅宗“五家七宗”宣告完成。除了形成宗派的诸大禅师之外,还有弘化各地的诸方著名禅僧,如在河北传法的赵州从谂,与唐朝末年的镇州藩镇关系极为熟络。再有南泉普愿、鸟巢道钦、大梅法常、大珠慧海、五泄灵默、疏山匡仁、圆智道吾等,都是名重一时,影响千古的禅门宗匠。在五家逐渐确立形成期间,由于法脉传承的考辨,出现了许多记载传承的禅宗谱系,如北宋年仁宗时明教契嵩一人,关于梳理禅宗传法谱系即著有《传法正宗记》九卷、《禅宗定祖图》一卷、《传法正宗论》二卷。今天成为定论的“西天二十八祖”之说,即是契嵩根据《宝林传》等相关典籍做出的论证。由此可见,禅宗重视和确立传承谱系与中国传统宗族观念有直接的关系,这正是佛教中国化,成其为汉传佛教的典型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