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佛学
当前位置:佛学首页 > 佛学常识 >

佛教的养生观念

佛教的养生观念重在治心而非治身。

当代著名佛学家贾题韬先生曾举一例:

解放前,我曾见过一个对‘气功’很有造诣的人,他以七十岁的高龄,精神饱满、步履矫健,并且发白重黑,齿落重生,一如一位中年人的体气。不幸遭遇抢劫,身体虽未受到损伤,但心境由此不快,未久去世。

可以证明平日的身心修养,仅仅是停留在表面上的抑制;一旦发生较大的变故,根株全在,倾巢而出,就难以抵挡过关了。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更应该注重对于心的控制与把握。

禅宗的《牧牛图》将“修心”比作“牧牛”;普明禅师还作《牧牛图颂》将“牧牛”——“修心”的过程分成未牧、初调、受制、回首、驯服、无碍、任运、相忘、独照、双泯等十个阶段;

《西游记》中“心猿意马”遭遇九九八十一难的暗喻等都充分说明了心的难以把捉与“修心”的艰苦历程。

唐朝的无际禅师有一剂《心药方》,可以对治世人的各种心病与烦恼:

大师谕世人曰:凡欲齐家、治国、学道、修身,先须服我十味妙药,方可成就。

何名十味?慈悲心,一片; 好肚肠,一条; 温柔,半两;道理,三分。信行,要紧;中直,一块;孝顺,十分;老实,一个。阴骘,全用;方便,不拘多少。
此药用宽心锅内炒,不要焦,不要燥,去火性三分,于平等盆内研碎。三思为末,六波罗蜜为丸,如菩提子大。每日进三服,不拘时候,用和气汤送下。果能依此服之,无病不瘥。切忌言清行浊,利己损人,暗中箭,肚中毒,笑里刀,两头蛇,平地起风波。以上七件,速须戒之。
以前十味,若能全用,可以致上福上寿。成佛作祖。若用其四五味者,亦可灭罪延年,消灾免患。各方俱不用,后悔无所补,虽扁鹊卢医,所谓病在膏肓,亦难疗矣;纵祷天地,祝神明,悉徒然哉。况此方不误主雇,不费药金,不劳煎煮,何不服之?

佛教的养生观念中透露着与世无争的恬淡情怀。

如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1907—2000)享年93岁高龄辞世,他的遗偈写到:“生固欣然,死亦无憾。花落还开,水流不断。我兮何有,谁欤安息?明月清风,不劳寻觅。”

赵朴老获得长寿的秘诀又是什么呢?他有一封书信曾谈及养生:

弟今年九十有二,在同辈人中,堪称健者。蔬食已七十年,每日两菜一汤,饭二两左右;每晨起床前摩腹二百次左右,消化系统良好,所谓养生之道唯此而已。

近有诗云:‘不知肉味七十年,虚度自渐已九十;客来问我养生方,无他奉告惟蔬食。’质诸姚先生或亦暗合道妙欤,弟仍住医院,遇有重要活动,向医生请假外出。此间医护条件好,亦可以略避人事烦嚣耳。

除了这封养生信之外,赵朴老还有一首养生诗,题曰《己卯仲春,偶然得句》:“九十三翁挺腰脊,日课步行六百米。仰天常拄一枝藤,白云苍狗皆随喜。人间万事须调理,跃跃壮心殊未已。”

从赵朴老的养生信和养生诗中可以看出,他的养生之道表现为:

1.适量运动,包括每天步行和按摩腹部;

2.坚持素食、不吃肉,饮食有节;

3.心胸豁达,保持平常心。

被赵朴老赞誉为“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的民国时期著名高僧弘一大师,在出家前一年(1916)曾在杭州虎跑寺做过断食的实验,进行辟谷养生,期间曾作《断食日志》。

他任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教员时的同事兼好友夏丏尊在回忆文章《弘一法师之出家》中这样写到:

他的断食共三星期,第一星期逐渐减食至尽,第二星期除水以外完全不食,第三星期起,由粥汤逐渐增加至常量。据说经过很顺利,不但并无苦痛,而且身心反觉轻快,有飘飘欲仙之象。

他平日是每日早晨写字的,在断食期间,仍以写字为常课。三星期所写的字,有魏碑,有篆文,有隶书,笔力比平日并不减弱。

在辟谷养生期间,他的身体精神状态良好,在断食第七天的日记中他这样写到:“午后精神甚佳,耳目聪明,头脑爽快,胜于前数日。”这说明这次断食实验的效果良好。

弘一大师的性格特点是事事躬亲必臻于至善,他按照科学实验的方法进行辟谷养生,也许能给予营养过剩被填满各种激素的现代人一些有益的启示。

本文节选自《空林佛教》

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责任编辑:隆慈)

精彩推荐

热门视频

专题
更多

热门文章

关注微信公众号

下载官方APP

中华网佛学频道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金融街园中园
1号院3号楼中华网大厦5层
互动/投稿邮箱:fojiao@china.com
客服电话:1814653242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7610228316
举报邮箱:jubao@china.com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关于中华网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版权声明 豁免条款 友情链接 中华网动态
京ICP备18035944号@版权所有 中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