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佛学
当前位置:佛学首页 > 佛学常识 >

禅宗的“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这是禅宗对其理论的主要特点的一个概括。此四句连用出现较晚,主要见于宋代及其以后的禅籍中,但它们所反映的思想在禅宗产生时期就具有了。宋代禅僧把它们说成是自释迦牟尼佛以来就有的信条,实际上它们是中国禅宗的创造。

据《五灯会元》卷一,释迦牟尼佛在灵鹫山法会上拈花示众,大家都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只有迦叶尊者破颜微笑,心领神会,知其意旨。于是佛便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所谓“正法眼藏”这种“微妙法门”,就是指的禅宗教义。“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指禅宗教理不依靠文字流传,是在传统佛教经典之外传承的教义。禅宗之所以提出这种主张,是认为“诸佛妙理,非关文字”。不认识文字,也同样可以把握佛理。早期禅僧大多把修行贯彻在劳作之中,而不是体现在研究弘扬经典上。这种思想正是基于禅僧的现实需要产生的。同时,这也是针对注重义学的诸派提出的口号,用以表明禅宗优于其他佛教诸派。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也分别出现在唐代多种禅籍中。禅宗自称传佛心印,修行的关键是认识自我的本心或本性。由于自我的本心和本性与佛性平等无二,所以对本心或本性的认识和证悟就是成佛。宋代禅僧则把这些作为菩提达摩来中国所传的教义。

“不立文字”并不等于不创造禅宗的新经典。唐宋及其以后的禅宗编集了大量的语录、灯录等禅籍,正是在“不立文字”的口号下从事大立文字的工作。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禅宗相对于“不立文字”提出“不离文字”,前者强调佛理不等于文字,证悟本质上与文字无关,后者强调禅宗新经典的重要性。

参考:《中国佛教基础知识》杨曾文主编

(责任编辑:隆慈)

精彩推荐

热门视频

专题
更多

热门文章

关注微信公众号

下载官方APP

中华网佛学频道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金融街园中园
1号院3号楼中华网大厦5层
互动/投稿邮箱:fojiao@china.com
客服电话:1814653242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7610228316
举报邮箱:jubao@china.com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关于中华网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版权声明 豁免条款 友情链接 中华网动态
京ICP备18035944号@版权所有 中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