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到了寺院,都会去拜一拜观世音菩萨。我们在寺院中所见到的观世音菩萨大多是女相的,但是我们在古代画作或者壁画石刻中,也常常可以看到男相的观世音菩萨圣像,因此常常有人就提出疑问:具大慈悲、大智慧、大愿力、大功德的观世音菩萨,究竟是男身还是女身?
其实,观世音菩萨早已成佛,名正法明如来,因大悲心切,愍物长迷,故带果行因,现菩萨身,助佛转轮。观世音菩萨早登佛地,为度众生而迹现菩萨,当然超越男女性别。但在教化众生之时,随众生因缘,以三十二应身,化度群迷,应以何身而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是男是女,是凡是圣,是人非人,皆无不可。比如,瑜伽焰口中的面燃大士,便是观世音菩萨所现的鬼王身。
据经典记载,释尊降生娑婆世界成佛时,观世音菩萨同时来此娑婆世界,于释尊法中大作佛事。佛在《悲华经》《十一面神咒经》《大悲心大陀罗尼经》等经中,皆称观世音菩萨为“善男子”,而《华严经》中更有“勇猛丈夫观自在”的赞叹,可知观世音菩萨除随缘应化身外,其迹现菩萨时该是男子之身。
那么观世音菩萨为何会从经中的“男子大丈夫”变成我们现在常常见到的慈悲女身菩萨形象呢?
关于此问题,观点不一,大致有几个主流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在佛教的所有佛菩萨形象中,较为缺乏女性的形象,而女性内心柔软且慈悲,爱护子女尤为深刻亲切。从某种程度而言,观世音菩萨把对世间的母爱无限扩大,升华为同体大悲,在佛教的弘扬和众生行为的引导上大有裨益。其次,观世音菩萨随类示现、灵感赴周的救难信仰,不但契合了佛教传播的需求,并且能够根据众生的需要而善巧救渡。观世音菩萨示现女身仅是菩萨的慈悲神通化现,而非我们凡夫所认知的“女身”。
第二种观点认为,观世音菩萨专以多苦众生为救济对象。首先是当时社会背景使然,女性受到诸多的限制,女性之身素来多苦。其次观世音菩萨又有“送子观音”的形象,其定位主要令人求子得子等。观世音菩萨的女性化能契合这样的人设以及职能,从而渐渐地变成了女性的代表。
第三种是认为法身具有绝对的永恒性。因观世音菩萨自身慈爱源源不断,见无量众生在苦海浮沉,遂捐舍自乐予有求众生,令一切众生也得安稳快乐。菩萨以慈悲心为根本,恒住世间而不退转,志求解除一切众生之苦、予以涅槃之乐。因慈心猛利,菩萨度众生不起悔意、不生厌离,进发大菩提心,行六度四摄等方便而成佛。观世音菩萨以无作妙力示现女相,乃源自菩萨慈悲的精神内涵。为引导她们得以修习佛法,获得身心的解脱,故而多示女身。
综上可知,关于观世音菩萨身相的转变虽众说纷纭,但究其根本,其实是信众对观世音菩萨的信仰,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经过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融合后的蜕变和创造,更是观世音菩萨对芸芸众生大慈悲心流露的具体表现。在佛教传入中国的过程中,观世音菩萨也逐渐演变成了充满中国特色的慈悲女性形象,成为了法界众生的皈命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