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出家人并没有特别的姓氏、法名,到了后来,汉地的出家人才冠以“释”姓,其由来为何?出家人为什么都姓“释”呢?
如果我们稍微了解一下古印度的出家人,就会发现他们出家后仍沿用原名,如舍利弗、目犍连等阿罗汉,并没有特别使用其他的姓名。
佛教初来东土时,到汉地传法的多是印度、西域等地来的外国僧人,他们大多有一个特别长的名字。为了方便称呼,古人便按照中国传统习惯,给他们起个简化的音译汉姓。
比如来自天竺的便以“竺”为姓,如翻译《四十二章经》的竺法兰、竺摄摩腾;来自安息国的便以“安”为姓,例如本是安息国太子的安世高;来自大月氏便以“支”为姓,比如汉末号称“天下博知,不出三支”的支谶、支亮、支谦三师徒;来自康居的,便以“康”为姓,例如曾在东吴大阐佛法的康僧会,这是较为早期的外来僧人取姓方法。他们的汉人徒弟就跟随师父的姓氏,而名则另外取一个“法名”或“法号”。这也是根据中国传统的习俗而保留下来的。
后来,随着人们对佛教认识的逐渐深入,开始以“佛、法、僧”三字取为僧人的姓氏,于是就有了诸如佛陀耶舍、佛图澄、昙摩迦罗、达摩难陀、僧伽跋摩、僧伽提婆等名字。
所以,汉晋时期僧人的姓氏是十分混乱的。而这段时间,佛法的传播比较分散,佛学思想也较为零散,还没有形成大规模的僧团,所以僧人姓氏虽杂乱,但还不影响佛教的发展。直到东晋时由佛图澄在北方开创出崭新局面,佛教僧团取得合法地位,汉地出家人数骤增。而到了佛图澄的弟子道安法师时,情况更是大有改观。
与此同时,跟随道安法师学佛的僧团也日趋壮大,道安法师便开始注意僧团组织的建设,其中之一就是统一出家人的姓氏。道安大师发现出家人的姓氏太过混乱,不适宜佛教的统一和发展,就倡言:佛以释迦为氏,今为佛子者,宜从佛之氏,即姓释。
根据《高僧传·释道安》中说“初魏晋沙门依师为姓,故姓各不同,安以为大师之本,莫尊释迦,乃以释命氏。后获《增一阿含》,果称四河入海,无复河名,四姓为沙门,皆称释种。既悬与经符,遂为永式。”中国汉族僧尼普遍称“释”,便是从这时开始的。既以“释”为姓,即被叫作“释子”,取释迦弟子之意。如《维摩义记》说:“从佛释师教化出生,故名释子。”
在这里也提一下,皈依的在家居士,法名是不会更改您原来的姓氏,也就是说在家居士是不用释姓的。虽然七众弟子都是佛子,但是其在家出家还是有所区别。
道安法师这“以释为姓”的倡议,的确高瞻远瞩,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文化意义,大大增强了佛教内部的团结与组织的统一,可以说是佛教中国化过程中一个里程碑式的重大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