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佛学
当前位置:佛学首页 > 佛学常识 >

观自在,不只是他的名字

——恭迎观世音菩萨出家日

《心经》中,“观世音”被译为“观自在”,开篇即为:“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菩萨为什么能自在?关键就在这个“观”字。“观”,又名毗婆舍那,即智慧观照。当我们以观智审视身心内外的一切,就能摆脱束缚,自在无碍。

如何培养观照力?就般若来说,有三种般若,即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

学佛首先要通过闻思经教获得正见,为文字般若。凡夫为无明所惑,看不清身心和世界,对自己产生错误认定,把身份、地位、相貌等暂时拥有的东西当作“我”,进而发展出贪嗔痴,发展出种种错误观念和情绪、烦恼。

然后又会带着这些错误认定看世界,所见都是被自己处理过的,并不是世界真相。但我们往往执著于此,以为自己看到的就是真实,佛法称之为我执和法执。这种执著遍一切时、一切处,又称“遍计所执”,是一切烦恼的源头。因为烦恼,就会造业;因为造业,就会轮回。生命的迷惑系统就此开展出来。

佛法强调如实见,就是引导我们摆脱误解,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认识宇宙人生的本质。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佛就是在学习正见,开启智慧。

佛教虽有汉传、南传、藏传三大语系,种种宗派,但核心正见是一致的,就是无常无我、诸法唯识、缘起性空,及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等。我们通过闻思掌握了文字般若,知道应该如何看待身心内外的一切。更重要的,是接受并运用这种认识,替代固有的错误知见,以智慧思考人生,解决问题。

接着要将闻思正见转化为观慧,这就离不开止的基础。所谓止,即持续、稳定的专注,需要通过禅修来训练。我们可以选定佛像、佛号或呼吸作为专注目标,系念于此,不断训练。当妄念逐步平息,内心就会生起了了分明的觉知力。

(责任编辑:)

精彩推荐

热门视频

专题
更多

热门文章

关注微信公众号

下载官方APP

中华网佛学频道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金融街园中园
1号院3号楼中华网大厦5层
互动/投稿邮箱:fojiao@china.com
客服电话:1814653242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7610228316
举报邮箱:jubao@china.com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关于中华网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版权声明 豁免条款 友情链接 中华网动态
京ICP备18035944号@版权所有 中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