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佛学
当前位置:佛学首页 > 佛学常识 >

你有被“鸟笼效应”套路吗?

双11刚过去不久,相信大家还在收快递的过程中。

每年的双11,似乎已成了约定俗成的购物狂欢节,各路商家不断提醒你,此时不买就“错过一个亿了”。我们不由自主地掉进了消费主义陷阱,一到双11就囤货,为了凑单还会买更多不需要的东西。

这让我想起一个心理学所谓的鸟笼效应假如一个人买了一只空鸟笼放在家里,那么一段时间后,他一般会为了用这只笼子再买一只鸟回来养,而不会把笼子丢掉。而现在只要到双11,我们也会很自动要购物,似乎已被“鸟笼效应”套路了。

那我们的人生是否又正在被“鸟笼效应”套路呢?

鸟笼效应是一个著名的心理现象,又称“鸟笼逻辑”,是人类难以摆脱的十大心理之一,其发现者是近代杰出的心理学家詹姆斯。

1907年,心理学家詹姆斯从哈佛大学退休,同时退休的还有他的好友——物理学家卡尔森。一天,两位学者围绕着一个有趣的赌约争论起来。詹姆斯说:“我有个办法,会让你不久就养上一只鸟。”卡尔森不信:“不可能,我压根没想过要养鸟。”

没过几天,恰逢卡尔森生日,詹姆斯送上礼物——一只精致的鸟笼,卡尔森笑了:“你就别费劲了,我只当它是一件漂亮的工艺品。”

从此以后,只要客人来访,看见那只空荡荡的鸟笼,几乎都会无一例外地问:“教授,你养的鸟呢?”卡尔森只好一次次地向客人解释:“我就没有养过鸟。”然而,这种回答换来的却是客人困惑而有些不信任的目光。

久而久之,卡尔森不胜其烦,无奈只好买了一只鸟。他被詹姆斯的“鸟笼”套路了,原来“不养鸟”的自我意识消失。因为别人送了一只鸟笼,所以养了一只鸟,这就是鸟笼效应。

经济学家解释说,在鸟笼效应里,卡尔森只是厌烦每次要解释鸟笼,而买一只鸟显然能更快地解决问题。即使没有人来问,或者不需要加以解释,“鸟笼效应”也会给人造成一种心理压力,使其主动买一只鸟与笼子配套。

“鸟笼效应”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规律,人们在偶然获得一件物品后,会继续添加更多与之相关而无用的东西。那为什么会产生鸟笼效应呢?人们为什么不愿意丢掉那个鸟笼?又为什么会继续添加与之相关的东西?

我们不愿意丢掉鸟笼,大多时候是因为鸟笼有价值,丢掉会让人产生不舍或者浪费的心理,所以会选择留下鸟笼。这其实就是贪心惹的祸,有价值的东西不一定就适合,不适合的东西,我们应该学会丢掉。

那么,留下了鸟笼之后,我为什么要添加相关东西呢?有鸟笼就应该有鸟,如果没有,就只有两种情况:要么就是鸟跑了,要么就是鸟死了。如果主人说从来就没养过鸟,大多数人都会不信,这是很多人的惯性思维。

有时候,即使你本人没有惯性思维,对事物的用途有清醒认识,但如果身边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逻辑,你就会成为那个异类。重重不理解的眼光就会给你带来心理压力,最终迫使你按照大家的思维惯性去采取行动,这也是鸟笼效应可怕所在。

惯性,是一个力学名词,指的是物体抗拒改变其运动状态的特性。惯性思维也称思维定势,就是按照积累的思维活动、经验教训和已有的思维规律,在反复使用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定型化的思维方式、模式。

人类为什么容易产生惯性思维,还容易被传染和套路?因为人脑的“一层潜在思维”只能处理静止不变的信息或单变量匀速变化的信息,“二层知晓思维”及以上层才可以处理其他信息。然而多数人在思考大部分问题时,都是使用一层思维,所以就表现为“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情况下,会将信息处理为固定的或单变量匀速变化的,即惯性思维”。

惯性思维也可以叫程序,正是这些程序决定了我们大部分行为思考和情绪。这些被我们默认允许的下意识惯性,在生活中对我们造成点点滴滴的影响,决定了我们是什么样的人生状态。

惯性思维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惯性思维使人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而在情境发生变化时,它则会妨碍人采用新的方法。那我们应该如何对治和善用“鸟笼效应”呢?

1.用断舍离对治“鸟笼效应”中的贪心

当别人送我们一只并不需要“鸟笼”时,通常会有两种选择,一是买一只鸟回来把空的鸟笼填满,要不就弃之不理。大多数的人都会选择前者,因为如果把鸟笼丢了会造成心理上觉得损失了什么,而拒绝别人的“鸟笼”也怕得罪人,显得自己不那么通情达理。

对于我们不需要和不适合自己的,要勇于断舍离,敢于把心中的那只“鸟笼”丢掉或送人。比如我们可以把鸟笼送给真正需要的人,当爱鸟的人士得到一个精美的鸟笼,他是会感激不已的。把东西转送给别人,看似不厚道,但是做到了物尽其用,体现了物品的价值。从某种角度来说,就是真正做到了“勤俭节约”。

2.用觉知和专注对治惯性思维

惯性思维会让我们遵循固有的想法去思考问题,这让我们很容易在自己心里挂上一只“笼子”,然后再不由自主地往里填满一堆东西。

所以,我们首先要觉察自己是否有惯性思维,或者说在惯性思维形成前就一直保持觉知,阻断惯性思维发生作用;或者当惯性思维产生时,我们需要觉知到它在发生作用,然后对这种惯性截断众流,用止的力量阻止其产生作用。

觉知和专注止的能力,需要我们不断去练习,正念禅修就是在帮助我们训练这种能力。我们可以每天安排5-10分钟的静坐,先让自己的静下来,看看自己有没有能力专注在呼吸上。这时可能会发现静下来时妄念纷飞。当念头起来时,我们觉知它的起来,接纳不评判,然后把注意力拉回到呼吸上。

如果我们每天花一点点的时间去训练,相信专注和觉知力会慢慢提升的。

3.向内求而不是在意外面的影响

在“鸟笼效应”的故事中,卡尔森很明白自己根本不想养鸟,但是由于每个人都要问他关于鸟笼的事情,让他产生了一定的心理压力,最后还是在他人的言语下屈服了。

在各种人际关系中,很多人终其一生都无法摆脱一种压力——周围人的看法。大多数时候,我们在意他人的看法,正是因为我们把判断价值的权力交给了他人,不了解自己的需求,才会要在他人那里获得认同。

佛法认为,“一切众生悉皆具足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我们只有向内探索,开发内心本自俱足的觉性,当内在觉性显现,我们的内在核心价值稳定,也明白自己真正需要什么,自然就不太受外界影响了。

4.学会培养自己的好习惯

面对鸟笼效应,我们也不要一味摒弃,利用好“鸟笼效应”也能为我们带来很多好处,比如说培养我们自己的好习惯。

有研究表明,打开的书比关着的书更容易让人想读,这就是“鸟笼效应”的影响。所以,如果你想让自己拥有阅读的好习惯,不妨先把书放在离自己比较近的地方,总有一天,你会情不自禁地拿起书看。

当你慢慢越读越多,就会自然养成阅读的习惯,不再依赖“鸟笼效应”了。

“鸟笼效应”在生活中无处不见,我们不需要过于恐惧和刻意避开它,而是要想办法让它发挥出正面作用。

当我们不自觉地在自己心里先挂上一只“鸟笼”,再不由自主地往里填满什么东西时,那不妨往里装进好的兴趣、好的习惯、好的生活方式,最后导向的将是不断循环向上的正向人生。

愿我们都能走出“鸟笼”,而不是被“鸟笼效应”所束缚。

(责任编辑:印月)

精彩推荐

热门视频

专题
更多

热门文章

关注微信公众号

下载官方APP

中华网佛学频道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金融街园中园
1号院3号楼中华网大厦5层
互动/投稿邮箱:fojiao@china.com
客服电话:1814653242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7610228316
举报邮箱:jubao@china.com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京ICP备18035944号@版权所有 中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