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大地初生,我们在烟雨中锄去新生的野草,描红掉漆的墓碑,让亲人安身的坟冢,也能体面地立在山岭之间。
七月半中元节,烈日炎炎夜微凉,我们在道路为没有家的“孤魂野鬼”设食,让他们也能吃饱饭,不再孤零零。
十月一寒衣时节,我们默默地把用纸做好的棉衣,烧献给地下的亲人。寒来暑往,黄泉霜冷,因为他们也会害怕寒冷,所求的不过是让他们吃饱穿暖。
中国人的死亡美学,和我们的性格一样,不会像拉美文化那般张扬,在亡灵节举行盛大的乐舞;不会像日本那般凝重,将自杀捧上某种合乎道德的舞台。而是拥有活着的尊严,吃饱穿暖,春夏秋冬。
让已故者活如生时的体面,让临终者不惧死后的世界,这种对生命的尊重,就是中国人的死亡美学。
有了这样的死亡美学,生命才不会随便活着,随便死去。
人生没有告别,爱亦不会消亡。对于生命的正确认识,以及生命长度的正确认知,是生命关怀真正要做的。是与通过合理的方式最大限度的减轻临终者的痛苦,还生命以尊严同等重要的事情。中华网佛学频道也将在今后陆续以多样化的内容形式,展开对生命和死亡这类人生议题的探讨,以开放、包容、接纳的态度,探讨生与死。毕竟我们认为,生命不仅要为活着做准备,更需要了解死亡对活着的意义。同时也希望广大用户以私信、留言或邮件的形式投稿与我们一同探讨这一人生重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