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汉传佛教寺院多数采用中国传统建筑形制,所以当大家参观时会见到许多古建筑的名称,如殿、堂、楼、阁、轩、亭、廊、榭等,其中又以殿、堂最为常见,例如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斋堂等。那么同为寺院主体建筑的殿与堂,二者有什么区别呢?
殿、堂的名称均出现于周代。“殿”原意是后部高起的物貌,用于建筑物,表示其形体高大,地位显著。“堂”则是建筑物前部对外敞开的部分,故《释名·释宫室》云:“堂,犹堂堂,高显貌也。”
寺院中的“殿”与“堂”有何区别?
秦汉之前,皇帝的宫室都叫“堂”,最早使用“殿”这个字的是秦始皇(阿房宫前殿)。在秦汉之时,官员们和普通百姓住的正堂也可称殿。大约在汉以后,殿和堂就正式区分开了,尤其是东汉以后,“殿”变成了皇帝祭祀、朝会、宴乐、起居之用建筑物的专称。正因地位重要,殿一般位于古建筑群的中心或主要轴线上,其空间和构件尺度往往较大,装修也比较讲究。堂一般只有阶;殿不仅有阶,还有陛,即除本身台基外,下面还有一个高大的台子作为底座,由长长的陛级联系上下。
寺院中的“殿”与“堂”有何区别?
在寺院中,与皇帝(人王)的住处名殿相对应,供奉着诸佛菩萨(法王)的圣像或舍利的建筑也称为殿。比如我们常说的大雄宝殿就是因供奉本师释迦牟尼佛(释尊福慧具足、群魔慑服,故有“大雄”的别号)的建筑,而成为多数寺院的正殿。
秦汉以后,“堂”成为专指衙署和第宅中的主要建筑,位于前部中央,坐北朝南,可以算作是建筑的正房。若是作为衙署建筑,堂乃旧时官府中举行仪式、审讯案件的地方;若是作为家庭建筑,相对内室而言,堂是居住建筑中对正房的称呼,用于接待客人,一般为一家之长的居所,也可作家庭庆典之用;此外,像某一家族的商号也可称为“堂”,比如同仁堂等。因为地位较殿相对要低一些,所以堂的平面形式多样,体量比较适中,结构做法和装饰材料等也比较简洁,且往往表现出更多的地方特征。
寺院中的“殿”与“堂”有何区别?
在寺院中,堂一般是指相对于殿的次要建筑,如禅堂、讲堂、斋堂等,当然其中也会供奉诸佛菩萨圣像,但更多的作用则是作为寺院大众日常学修、生活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