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炮火,
不仅炸开了沈阳的城门,
更撕裂了一个古老民族的迷梦。
“伪满洲国”的闹剧
在日军的刺刀下上演,
华北在“特殊化”的名义下逐渐变色,
中华民族遭遇了自鸦片战争以来
最严峻的生存危机。
从东北义勇军的自发抵抗
到“西安事变”的政治转折,
从卢沟桥的枪声到
太平洋战争的国际变局,
十四年的抗日战争
不仅是一场反侵略斗争,
更是一次民族精神的重构历程。
在血与火的淬炼中,
中国人的国家观念、国际意识
和民族自信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这种精神层面的觉醒,
或许比战场上的胜负
更为深远地影响了中国的命运。
抗战前的中国,
普通百姓的忠诚仅限于家族和地方,
对“国家”的概念模糊不清。
这种民众与国家间的疏离,
在“九·一八事变”后开始发生变化。
北平学生走上街头呼喊着:
“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这些自发的行动背后,
是现代民族意识的觉醒。
1936年12月,
张学良、杨虎城扣留蒋介石,
以兵谏的方式逼迫国民政府
停止内战、共同抗日。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标志着“救亡图存”已成为
超越党派和阶层的统一共识。
“七七事变”后的全面抗战,
将民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推向了新的高度。
国民政府发表了
“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的
抗战宣言,
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发动群众,
知识精英在西迁途中坚持文化抗战,
中华民族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凝聚力。
西南联大的教授们
在茅草屋里坚持学术研究,
梁思成、林徽因
在贫病交加中仍然保护着
祖国的建筑遗产。
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意外地为中国提供了
重构国际地位的契机。
中国在独自抵抗日本侵略四年后,
成为“反法西斯同盟”的重要成员。
开罗会议的受邀参加,
象征着中国人民的抗战精神
得到了国际认可,
极大地提振了民族自信心。
更为重要的是,
通过参与国际事务,
中国人的“世界观”发生了质的飞跃:
从天下观念到对现代国际关系的认知,
从被动挨打到主动寻求大国地位,
这种心理转变在1942年
中国宣布“废除不平等条约”时
达到高潮。
抗日战争使“中国”
从一个“地理概念”转变为
具有明确主权意识和国际人格的
“现代国家”。
2025年,
当我们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时,
回望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
最为珍贵的遗产是
在危机中重构的“民族精神”。
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中国再次站在了历史的十字路口。
抗战胜利的历史启示我们:
一个民族真正的强大,
是全体民众对“国家命运共同体”的
认同与担当,
是在开放包容中保持文化自信,
是在危机时刻体现出的团结与坚韧。
“抗战精神”犹如暗夜中的灯塔,
既照亮了艰辛的救国存亡之路,
也为今天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提供了精神的力量。
—来源:曹洞佛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