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清有座黄蘖山,因当年生长黄蘖树而得名。
黃檗山上黄檗树,风自来去树自长,没想到,一位僧人的到来,引发了一座寺的诞生,进而鼓荡起在佛教界影响深广的千年禅风。
这位僧人,就是得法于曹溪的正干禅师。后来他从曹溪返归,经过这里,见山中多黄檗,顿然想起师父临别时的四字真言:“遇苦即止”。黄檗性苦,为清热解毒之良药。师父所说的修行宝地,应该就在这里呀。于是,他放下行囊,结茅于此。遗留至今的那口唐代古井,似在无声地述说他当年汲水煮泉、开山建寺的历历往事。
关于黄檗树的分布地区,相关植物词典是这样记载的:原产于我国华北、东北和日本。在南方的临海之地,当年居然会出现成片的黄檗林,也算是难得之缘。这样的黄檗林又恰逢“遇苦即止”的禅师,可谓缘上加缘。因缘际会的黄檗寺,似乎注定要起风生云,播雨洒露。正所谓:黄檗寻常苦口,舌翻四海汪洋。
“气貌奇特,迥异常儿”的希运禅师,当年就是在这里出家的。此后,他游学江西,嗣法于百丈怀海,并在宜丰的鹫峰山筑寺弘法。因酷爱黄檗山,他把鹫峰山也改名为黄檗山。其说法语录《传心要法》,被奉为禅宗发展史上的经典,他创立的黄檗禅法,独树于唐代禅林。其弟子临济义玄正是在他的影响下,于河北临济寺创立临济宗。一派宗风,流布至今。
从福清市渔溪镇东拐,有公路可抵黄檗山万福寺。宋代诗人所描述的“鹳老巢高木,僧寒晒堕樵”之境,今日已不复见,但山峦依然苍翠,清幽之韵犹在。大帽、佛座、 香炉、罗汉、钵盂、吉祥、绛节诸峰,峰峰皆奇。峰间之流泉飞瀑,亦清澈灵动。朱熹当年曾赞曰:“紫翠参天十二峰”。今人细数其峰,大小计十五座,状若一朵莲花,黄檗寺恰好位于花蕊。如此钟灵毓秀之佳地,难怪希运禅师到了江西还念念不忘。
希运禅师把邻省的一座山命名为黄檗山,隐元禅师则把邻邦的一座山也改名为黄檗山。
那是在明末,时年63岁的隐元禅师,应日本长崎兴福寺逸然和尚四度礼请,率徒众30多人东渡弘法。之后,他在京都府宇治郡太和山开辟新寺,亦命名为黄檗山万福禅寺。从此,禅宗临济宗黄檗派在日本生根开花,京都黄檗山成为日本黄檗宗大本山,隐元禅师被拥为宗祖。他和弟子在建筑、饮食、音乐、书法、绘画、篆刻等多个领域倾力传播中华文化,在日本朝野产生广泛影响 。日本人今天吃的隐元豆、隐元菜,便是他从中国福清带过去的。82岁的隐元禅师在京都黄檗山圆寂后,被日本皇室赠予“大光普照国师”。此后,每隔五十年的隐元忌日,日本皇室都要追谥隐元,并成为惯例延续至今。
大帽山,福清黄檗山的主峰。虽然上山的路十分难走,寺院的现任方丈定明法师却不止一次登临峰顶。这位深研黄檗文化的法师,喜爱在山中寻觅历史的遗珠。以治理黄河知名的北宋官员王居卿,任福清知县时曾游览黄檗寺。他在这里留下的碣石题刻,便是定明法师在吉祥峰下的乱石堆里发现的。定明法师告诉我们,大帽山上有一片草地,视野阔远,从那里可以看到浩瀚无边的东海。古诗“十二峰前海月明”,说的也是黄檗寺山海相连的形胜之妙。这里既有隐迹沉思的幽谷,也有视通万里的高地,于是,从这里涵蕴的独特禅风,便随风随云翻山越岭,漂洋过海。
在福清黄檗山万福寺,有一座隐元禅师纪念堂。明万历四十八年,他在这里礼鉴源法师出家修行。此后他两度住持黄檗寺计十四年,使黄檗山成为名闻东南的禅宗道场。一代高僧却没有止步于此,以渐老之躯渡海东去,传播佛音。海天茫茫,险阻重重。必是那幽深且开阔的黄檗山,赋予他无尽的勇气与智慧,让他以更高远的视野,看到中国佛教文化东传的时代契机。
寺院一侧的廊墙上,以石雕形式展示历代高僧的事迹。正干禅师披荆斩棘,结茅开山;希运禅师游学四方,广弘大法;懒安大师孤锡游方,勤苦修学;鸿庥禅师临难不惧,捐命守义;大休禅师扩展寺基,重振禅门;正圆法师历苦万状,利物济人;费隐禅师承前启后,提振宗风;隐元禅师扬帆东渡,缔结善缘。这些前贤大德或韬光此土,或扬化他方,以破难履险、精进砥砺的勇气与毅力续佛慧命。回望来时路,更悟出慧能大师“遇苦即止”之妙谛。娑婆世界,苦海茫茫。三界火宅,众苦煎迫。僧伽志行菩提路,不入于苦境、悟于苦境,焉能获得离苦得乐之智慧,成就利济群生之宏愿?
唐代开基的那座初名般若堂的小小寺院,今天的已成为占地百余亩的庄严道场。寺院采用唐代建筑风格,色调简洁,格局大气,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全堂采用纯木结构,与黄檗山的自然气韵相呼应。这样的唐式建筑,既激活对寺院历史的绵长记忆,也是向时代敞开胸襟的精神体现。隐元禅师示寂的前一年,曾对弟子写下这样的嘱托:“山之有宗,水之有源,寻源溯本,岂不知恩。”此后,日本黄檗宗多次组团来福清拜谒祖庭,缅怀先师。日本京都的黄檗山,既是当地著名的佛教胜地,也是融籍华人的寄托乡思之所。那里的中国式建筑、园艺与汉字题写的匾额、楹联,令人有置身故国之感。寺院的开山宗祖隐元禅师,也是他们世代敬重的老乡。人多地少的福清,当年是贫瘠落后的“地瓜县”,人们必须在苦境中不息奋斗,才能成就一番事业。福清的这片土地,不只是生长着“苦心随日长” 的黄檗树,更绵延着“遇苦即止,迎苦而上”的精神基因。出身贫苦、勇猛精进的隐元禅师,便是他们的精神偶像。从古至今,多少融籍华人迎风破浪,经难历险,在东瀛之邦书写出艰苦创业的动人篇章。“遇苦即止”四字真言,岂止是对出家人的警策,也给这里的人们以无尽的启悟与激励。
正干禅师当年遇见的那片黄檗树,如今已难觅影踪。寺院山门一侧山坡上的那片黄檗树,据说是数年前从异地移栽过来的。世局的沉浮,气候的变迁,使原生于这里的黄檗树日渐消减。然而,作为黄檗文化象征的精神之树,黄檗已深扎在福清这片土地,深扎于禅林之中,也深扎在许多人的心头。这片精神之树已经蔚然成林,郁郁葱葱,也必将随着时光的推移愈加蓬勃,更显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