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圣寺,后名西胜寺,位于福建省霞浦县盐田畲族乡西胜村。该寺见证了闽东苏维埃政权中共闽东临时特委的建立,以及革命武装红军闽东独立师的创建过程。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党中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因此,闽东地区以福安、连江为中心,开始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夺取政权的土地革命。1931年夏秋,福安、连江两地爆发了“五抗”斗争,但由于没有自己的武装力量,付出了血的代价。1932年5月福州中心市委召开扩大会议,将闽东的“五抗”斗争逐步到开展游击武装斗争的正确轨道上。自此,闽东地区的游击支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各地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武装暴动也纷纷开展。
1933年10月,闽东地区已经成立了七支游击支队。中共福安中心县委于该月22日凌晨发动了“甘棠暴动”,歼灭了国民党海军陆战队的一个排。次日,闽东工农游击第五支队宣告成立。在与第一支队胜利会师后,两支游击支队在栖圣寺整编为“闽东游击支队”,下辖3个连,共有300多人,200 多支枪,任铁锋任游击支队支队长,叶飞任政委。
1933年11月,原驻守闽东的国民党正规军外调参加对我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反革命“围剿”,加上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将领蔡廷锴等发起的福建事变,闽东反革命力量暂时削弱。闽东党组织利用这一时机,成立“闽东红带总会”,以及赤卫队、游击队总指挥,举行全面的武装暴动。
1934年1月7日,在中共福安中心县委领导下,闽东游击支队、赤卫队胜利攻占闽东重镇赛岐镇,队伍再次回到栖圣寺休整。期间,党组织在寺里召开会议,研究工农武装斗争、成立“闽东工农红军独立团”问题,参加会议的有任铁锋、叶飞、詹如柏等同志。会议决定成立“闽东工农红军独立团”,由任铁锋任独立团团长,叶飞任政委。独立团下辖三个连,第十连、十六连和特务连,陈挺任特务连连长,全团约 300 余人。会后,队伍向柘荣、柏洋、崇儒一带开展活动。
1934年2月闽东工农兵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时,闽东已有9个县级、42个区级、800多个乡级苏维埃政权,形成了面积达1.1万多平方公里、人口近百万的工农武装割据红色区域。而武装力量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各地武装队伍人数扩大到1500人。1934年3月,在党组织的领导下,闽东苏区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分田运动。此时,国民党反动民团、大刀会在各地大肆破坏红色政权。为了保护苏区,成立于栖圣寺的闽东红军独立团,在团长任铁锋率领下,配合柏洋地区许旺领导的游击队,一举攻下大岭、阮洋、下坪岗等地的大刀会、反动民团,闽东苏区形势趋于稳定。
1934年4月,中共福州中心市委代理书记陈之枢叛变,福州中心市委遭到严重破坏,闽东党组织与上级的联系中断。为加强对闽东苏区的统一领导,同年6月,中共福安中心县委和连江中心县委举行联席会议,成立了中共闽东临时特委。中共闽中特委的成立,使闽东革命斗争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核心。
闽东工农武装也有了新的发展,继闽东红军独立团和第十三独立团之外,又建立了三支海上游击队及第十独立团。1934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途经闽东,与红军独立第十三团、罗源赤卫队合力攻下罗源县城,打通了宁德、连江等地小游击区间的联系,并与叶飞等率领的闽东红军第二独立团会师,指示闽东党组织集中力量创建主力红军。在种种条件具备的情况下,1934年9月底,以闽东的红军第二独立团、第十三独立团以及先遣队留下的部分骨干为基础,闽东红军独立师在宁德支提寺正式创立,师长冯品泰、副师长赖金彪,政委叶飞。全师下辖三个团、两个独立营、一个特务连,共1600余人,940余枪。从此,闽东苏区有了一支特委直接领导的主力红军队伍。此后,闽东红军独立师投入到保卫土地革命胜利果实的战斗中,在闽东宁德、福安、古田、屏南、罗源等地转战,歼灭反动势力。
闽东工农武装斗争的胜利引起了国民党反动当局的极大恐慌。红军长征后,国民党反动派调集6个师2万多兵力进入闽东,与当地反动势力会合为十来万武装力量,对闽东苏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清剿”。1934年10月15日,闽东苏区首府陷落,各县、乡苏维埃政府和武装力量受到威胁,闽东红军处于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1935年1月13日,中共闽东临时特委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变苏区为游击区,实行战略转移。
闽东苏区沦陷后,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干部、群众进行疯狂清算,据调查,约有2519位革命干部和群众被杀害,二万多人因饥饿而死,133个村庄被毁灭,各地田园荒芜,尸横遍野,惨不忍睹。1935年是闽东三年游击战争中最艰苦的一年。
来源丨福建省佛教协会
图文来源丨释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