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佛学
当前位置:佛学首页 > 佛教故事 >

弘一大师与念佛法门的渊源

念佛人弘一大师

当提到弘一大师,世人最为津津乐道的,或许就是其出家前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多少人终其一生都难以企及。

但这些艺术成就却并不是他生命的最终注脚。

在佛门中,大师还因力弘失传几百年的南山律宗,且自身持戒精严,而被尊为振兴律宗一代祖师。

我们今天所要介绍的,却是一位“不一样”的弘一大师:一个不折不扣的念佛人。

在给李圆净居士的信中,大师写道:“我人修净土宗者,以往生极乐为第一目标的,其现在所有讲经、撰述等种种弘法之事,皆在其次。时节到来,撒手便行,决不以弘法事业未毕而生丝毫贪恋顾惜之心。”

临终也果如所言,预知时至,心无留恋,“悲欣交集”踏归途。

弘一大师的佛学思想体系,概括地说,是“以华严为境,以四分律为行,以净土为果。”

可见,念佛求往生这件事,是大师在进入佛门后极重要的一项修行。

若明白了这一点,再来看弘一大师一生的所学所行,便发现,其无论持戒,精研《华严经》,还是做演讲、办法会劝人学佛,或是自己研读并倡导他人对《地藏经》、《药师经》等大乘经典进行学习,乃至其被教内外普遍视为生平德业中最重要一项的弘扬戒律,若站在净业行人的立场,都可说是他依据《佛说无量寿经》、《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等净土经典所做的净业行持,是他往生西方的助行。

与念佛法门的渊源

大师从小便受佛法熏染,父亲的妾室郭氏就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长嫂也是一位佛教徒,会念咒语,曾教大师背诵经典。大师5岁时因父亲去世,家里请僧人做法,于是效“焰口”施食之戏。年幼的大师在家里与三弟一起学僧人作法,“两个人都用夹被或床罩当袈裟,在屋里或坑上念佛玩。”

1916年,大师到杭州大慈山虎跑定慧寺断食20余日,其间“或晚侍和尚念佛,静坐一小时”,或“午后侍和尚念佛,静坐一小时”。

1918年农历七月十三,大势至菩萨诞辰日,大师剃度出家。而大势至菩萨,正是西方极乐世界辅佐阿弥陀佛接引众生的二大菩萨之一。

出家后的大师第一次给人写字,是手书《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一部重要的净土经典,是大势至菩萨通过念佛证得三昧的“经验分享”,对念佛行人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认定净土超胜,最适合时人根机

在何法更契合今人根机这一点上,弘一大师与净土宗历代祖师持同样的看法,认为念佛法门具有超胜之处,最适合时人根机。

据宽律法师所著的《近代往生随闻录》载,大师每每劝人专修净土,便开示道:“大多数众生的根器,和哪一种法门最相契合呢?说起来,只有净土宗。若果专门修净土法门,则依仗佛的大慈大悲之力,往生极乐世界,见佛闻法,速证菩提,这是比较容易得多了。”

大师又特于净土法门中着力主张持名念佛一法,认为“此法门易解,人人皆可实行”。对于念佛的契机,大师曾明确地提出:义海渊微,未易穷讨,念佛一法,最契时机。他在回答念佛是否抛弃世缘时说:“若修禅定或止观或密咒等,须谢绝世缘,入山静习。净土法门则异于是。无人不可学,无处不可学,士农工商各安其业,皆可随分修其净土。又于人事善利群众公益一切功德,悉应尽力集积,以为生西资粮,何可云抛弃耶!”

圆融的净土思想

大师认为:“净土宗有两种:一是专修,一是兼修。专修者,如印光老法师所教,诵《阿弥陀经》外,唯念一句阿弥陀佛,念至一心不乱,乃至开悟得通,此专修法门也。我亦非常赞喜。兼修者,如前诸祖师,皆是提倡禅净,或密净,或教净等双修,俱无不可。此是随众生根机而定,不能局限于一处的。至于学法相宗者,也可回向往生西方,见弥勒菩萨。如《普贤行愿品》中所说,‘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到已即见阿弥陀佛、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观自在菩萨、弥勒菩萨等。’就是这个意思。不过我所修持的,以《普贤行愿品》为主,以此功德回向往生西方,可以说是教净双修了。正因为这样,经律论三藏,都是我所喜欢研读的。”

弘一大师书画罗汉

大师的净土思想渗透在了自利利他的净业行持当中,表现为以下几点:

1、以念佛为主行

大师始终信奉净土法门,念佛、礼佛是他的日课。自入佛门直到往生,念佛功课一直坚持不辍。

在林子青先生所著的《弘一法师年谱》中,大师自己念佛或劝他人念佛的事迹不胜枚举。例如“1923年大师发愿刻期掩关,誓证念佛三昧,并请印光法师作‘最后训言’。”“1932年在妙释寺念佛会讲《人生之最后》,撮录古德嘉言,普劝念佛。”……“1943年圆寂前四天,独自默念佛号。遵法师遗嘱,众人助念法师往生西方。”

在大师写给弟子的信和所撰传、碑、铭等文中,劝人念佛的话语也比比皆是。如“蔬食念佛,求生安养。”“自今以后,笃信佛法,精进修持。(虽商业多忙,亦可觅暇念佛,每是应有定课。)将来裟婆缘尽,往生西方……”等等。

弘一大师绘观音图

2、净业三福助行

弘一大师出家后为人手书的第一本经是《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大师一生曾多次手书《佛说阿弥陀经》,字体工整端严。于1939年在漳州尊元经楼开讲《阿弥陀经》,回向众生,同证菩提。还写书信劝人,“仁者为亲诵经,谨为拟定日课如下:诵《阿弥陀佛经》一遍……”

又依据《佛说无量寿经》《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广修净业三福。在1932年11月于厦门妙释寺讲《净土法门大意》时,开篇即说:“修净土宗者,第一须发大菩提心。《无量寿经》中所说三辈往生者,皆须发无上菩提之心。《观无量寿佛经》亦云,欲生彼国者,应发菩提心。”大师曾述其弘扬律宗的本愿,是为了“能令正法住于世间”,正是其大菩提心的具体表现。

大师自己在持戒方面的精严尽人皆知,而“持戒”正是净业三福中重要的一项。

大师还很注重大乘经典的读诵,开示众人:“至于读诵大乘,亦是《观经》所说。”在其书信、演讲开示中,亦多见劝人读诵大乘经典的言论。

大师还主张念佛人应当积极行世间慈善,回向作为净业资粮,“因现生能作种种慈善事业,亦可为生西之资粮也。”同时也是为避免世人对佛教的讥嫌,为护法护教而考虑,“因既为佛徒,即应努力作利益社会种种之事业,乃能令他人了解佛教是救世、积极的,不起误会。”

在抗日战争期间,大师还提出“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的口号,亦多次劝请信众诵念《普贤行愿品》10万遍,回向众生,以期挽救国运。

3.《普贤行愿品》在其净土思想和行持中占有独特地位

弘一大师一生都在深研一部与念佛法门关系甚大的经典:《华严经》。

从大师的演讲稿《净土法门大意》中,可知大师重视《普贤行愿品》的三个原因:

首先,《华严经》最后是以普贤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大师说:“修净土法门者,固应诵《阿弥陀经》,常念佛名。然亦可以读诵《普贤行愿品》,回向往生。因经中最胜者《华严经》。《华严经》之大旨,不出《普贤行愿品》第四十卷之外。此经中说,诵此普贤愿王者,能获种种利益,临命终时,此愿不离,引导往生极乐世界,乃至成佛。故修净土法门者,常读诵此《普贤行愿品》,最为适宜也。”

再者,这份重视也基于《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中的净业三福“读诵大乘”这一点。

弘一大师普贤行愿品偈

其次,大师云,“复劝常读《行愿品》,可以助发增长大菩提心。”

“净土宗以大菩提心为主,常应抱积极之大悲心,发救济众生之宏愿。……我应生十分大欢喜心,以一身承当此利生之事业也。”

4、修净土法门者,亦应学教明理

大师并不赞同“专持一句弥陀,不须复学经律论等”排斥教理的主张。他在《净宗问辨》一文中,根据净土宗的经论,提出——修净业者,不应排斥教理。他说:“上根之人,虽有终身专持一句圣号者,而决不应排斥教理。若在常人,持名之外,须于经律论等随力兼学,岂可废弃。且如灵芝疏主,虽撰《义疏》盛赞持名,然其自行亦复深研律藏,旁通天台、法相等,其明证矣”。

大师还曾致书蔡丏因论《往生论注》,引用杨仁山居士的观点,认为修净业者须穷研净土宗《三经一论》,“鸾法师注至为精妙”。

5.学习和弘扬净土宗祖师的思想

弘一大师尊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为心目中最为钦佩的当代善知识,他曾三次陈书印光大师恳求列为门墙,二次被婉拒,第三次才得俯允。大师的净土思想和净业修持深受印祖影响。大师对印祖的《文钞》也是不遗余力地学习和弘扬,自利利他。

大师还曾编订《晚晴集》、《寒笳集》留传于世,主要收录了净土宗祖师莲池大师、蕅益大师、印光大师及其他高僧大德、念佛行人有关念佛修行的警句、教言及文章等。

在与友人的书信和对信众的开示中,大师对净土宗诸位祖师的法语之引用也随处可见,竭力劝修净土法门。

悲欣交集,安然往生

1942年农历九月初四(也即79年前的今天),弘一大师于福建泉州,在大众念佛声中,安详地往生了,时年六十三岁,荼毗后获舍利子一千八百粒,舍利块六百。

正如丰子恺先生在《为青年说弘一法师》中所说,自己的老师弘一大师是“学一样像一样,做甚麽像甚麽。”在做一位自利利他的净土宗念佛人这件事上,弘一大师也同样将那份认真体现到了极致——勇猛厉行菩萨度,慈悲大倡念佛门。

南无阿弥陀佛!

参考资料:

书籍《弘一大师说净土》,内容为弘一大师关于佛教净土宗的讲演、撰述、题词、序跋和书信等百余篇;

书籍《弘一法师年谱》,作者林子青;

书籍《泽溥群萌——印光大师与四众弟子的法缘》(弘化社公益赠送)

论文《弘一法师与净土宗》,作者:于卫青;

论文《弘一大师与念佛法门》作者:黄夏年。

(责任编辑:隆慈)

精彩推荐

热门视频

专题
更多

热门文章

关注微信公众号

下载官方APP

中华网佛学频道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金融街园中园
1号院3号楼中华网大厦5层
互动/投稿邮箱:fojiao@china.com
客服电话:1814653242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7610228316
举报邮箱:jubao@china.com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关于中华网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版权声明 豁免条款 友情链接 中华网动态
京ICP备18035944号@版权所有 中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