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为一国王时,帝释化为鹰,边王化为鸽,鸽子飞到国王的宫中求救,国王慨然应允。当鹰飞来索要鸽子时,王愿以百倍重的其他肉代还,但鹰非要以国王自身的肉相抵不可,结果国王身上的肉被割尽,仍达不到鸽子的身重,遂命将自己杀死,以髓相补。帝释知道国王守信不移,便复化原形而稽首于地,并命神医用药敷王身,使其完好如初。
饲虎救虎子
释迦牟尼曾为一修行者,于山中恒心修道。一日在途中见一母虎,用乳汁喂饱了虎子后因疲困饥饿,想吃掉幼虎。修行者见状大发慈悲,想到自己学道是为救济众生,以后死去时身体只会白白遗弃,不如现在救下虎子以成德。于是,他把自己的头伸向虎口,虎得饱餐而母子俱全。释迦牟尼舍此一生。
舍身救鹿
释迦牟尼曾为鹿王,见当地国王日日行猎,群鹿死伤甚多,便到城中而见国王,知其每日仅需一鹿,就答应每日送一只来,请王罢猎,国王应允。一日,轮到一母鹿要被奉献国王,但此鹿有孕在身,乞求产后赴死,若让下一只鹿去则此鹿等于先死一日,鹿王不忍,便径自赴城。厨师认出鹿王后忙向国王禀告,国王问明原因悔恨万分,他让鹿王回去,并划一地界让群鹿自由生活,还下令他人不得猎捕。
舍身供养道士
过去有一道士,在山中与狐、獭、猴、兔为伴,向四兽讲道。后因山中果实已尽,道士欲往他处,狐等非常忧伤,就决定各自尽力寻食以供养道士,结果,狐、獭、猴各有所得,唯兔子空手而归。兔子想,生必有死,死后身体便抛弃,凡人一万不如得道之士一人。便对道士说,我身虽小,可供一日之食。遂自投火中,但火为之不燃。道士感而留下,向他们日说妙经。这个舍身投火的兔子就是释迦牟尼的又一世生命。
为法忘躯
释迦牟尼有一世是在山洞里面修行的一个僧人,远离人世间,在一个山洞里面闭关打禅,后来天上的帝释天,看他修行得很精进,过来考验他。化成一个罗刹鬼,在释迦牟尼闭关的那个洞口,然后饿得就跌倒了,释迦牟尼那时候正在打坐就没有理他,然后他说两句话:“诸行无常,为生灭法。”他就不说话了。
释迦牟尼一听:“咦?这两句话很有道理哎,这个是宇宙的实相啊!”他睁开眼睛说:“哎!你把这句话说完啊。”然后那个罗刹鬼说:“我这快饿死了,几个月没吃饭了,我几个月没有吃到活东西了,已经饿得说不出话来了,我得吃饱饭才能告诉你下两句呀!”释迦牟尼说:“你只要把后面这两句偈子告诉我,你告诉我完整的四句偈,我愿意把我的身体供养给你,让你吃掉。”
那个罗刹鬼说:“一言为定啊!”他就说完了,“诸行无常,为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这个就是佛教上很有名的四句偈子。释迦牟尼听了之后,非常欢喜,就把这四句偈抄到贝叶上,什么叫贝叶呢?就是树叶上面。然后他想:“这不行,这树叶马上就烂了呀!”
他跟那罗刹鬼说:“你稍微等一下,我把这四句偈刻在石头上,让后世的人能得到它。”他在石头上把这四句偈刻了,然后他爬到大树上去摔下来,准备把自己摔死,然后供这个罗刹鬼吃。罗刹鬼当时就化成了帝释天的样子,把他接住了,原来是过来考验他的天人。
释迦牟尼没有因为他是一个罗刹鬼的形象,而去鄙视这个人,仅仅因为这个人能说出来四句偈,哪怕他是个鬼,他也愿意以身去供养他,这个叫求道者。
身做千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