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达多太子觉悟的主要内容为四谛——苦集灭道。苦者,人生不幸;集者,前者之来源;灭者,苦可以消灭的道理;道者,如何灭苦的途径,入道谛之中。而道谛的具体内容,随佛陀随机演说而有增加,如《杂阿含经》说八正道,《长阿含经》说三十七菩提分,《增一阿含经》说六度,显示修道的内容随时代而渐次开张,但内容仍可归属于戒、定、慧。从对后世的影响来说,三十七菩提分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受到后世佛教徒的重视,并对以后的禅定有着深刻的影响。
三十七菩提分是佛陀在预知自己将要入灭时应阿难之请而向僧徒宣说的,地点在吠舍离城,可以说,三十七菩提分是佛陀自己对生平说法的总结,这样全面的总结在佛陀生平中是唯一的一次,因此后起的各部派都一致承认并广为解释。
三十七菩提分,也译作三十七道品、三十七觉分、三十七助道法等,指佛陀教导众生趣向菩提、修证圣果的三十七种途径和方法。菩提分意即成就佛教四圣谛的智慧,通向涅槃圣果的道路。分为七科,即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圣道支,也译为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正道。
《俱舍论》卷二十五下面介绍这个佛法大纲的具体内容说:“三十七法顺趣菩提,是故皆名菩提分法。”而道品的说法,《大乘义章》卷一六解释是:“通义名道……品谓品列,道行差异故名为品。”下以七科顺序分别解释:
四念住
四念住是四种观法: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法念住。特点是以智观境。由于世人攀缘色蕴的身,受蕴的受,识蕴的心,想、行二蕴的法四种境,生起四种颠倒妄见,认为身为净,言受为乐,执心是常,计法为我,由此引发贪爱无明等烦恼。为对治这四种颠倒,以念、慧为体立四念住:
①观身不净,用闻思修所生的能观之智,观察、觉了己身或他身内有肠胃赤白痰等不净,身外有眵(眼屎)泪涎唾等不净,破除对不净处而起净想的颠倒。
②观受是苦,用能观之智,观察和推求三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者苦,破除于苦处起乐想的颠倒。
③观心无常,用能观之智,观察和觉了心(第六识)境生灭不住,刹那不停,犹如幻事,破除于无常处起常想的颠倒。
④观法无我,用能观之智,观察和推求五蕴等诸法从因缘和合而生所以不自在,不自在所以没有自性,没有自性所以无我,破除于无我处起我想的颠倒。
《大智度论》卷一九说:“凡夫人未入道时,是四法中邪行起四颠倒;诸不净法中净颠倒,苦中乐颠倒。无常中常颠倒,无我中我颠倒。破是四颠倒故,说是四念处。破净倒故说身念处,破乐倒故说受念处,破常倒故说心念处,破我倒故说法念处。”
四正断
指四种正确的修行努力:
①于已生的恶法令断灭;
②于未生的恶法令不生;
③于未生的善法令生起;
④于已生的善法令坚住、令不忘失、令修圆满、令倍修习、令其增长、令其广大。
简言之,于此四法戒勉策励,精进修习,为了断恶修善。这四法都以精进为体。
四神足
指四种可以得到神通的定(三摩地):
①欲神足(欲三摩地断行成就),由想得到神通的意欲之力发起的定;
②勤神足(勤三摩地断行成就),由不断止恶进善力发起的定;
③心神足(心三摩地断行成就),由心念之力发起的定;
④观想神足(观三摩地断行成就),由观想佛理之力发起的定。
在正修习这四种三摩地中,为要永远断除一切障碍三摩地的不善等法,圆满达成三摩地,有八种断行,又叫作八种胜行,即欲、策励、信、轻安、念、正知、思、舍(行舍)来引发和修证这四种三摩地,所以叫作“断行成就”。因出世间法最胜自在,叫胜行。这四种三摩地,能得能证出世间法,所以叫做神足。欲等四法,求定称心,趣定自在,故又称“四如意足”。依《大智度论》卷一九的评价,前四念住中修真实智慧;四正断中,修正精进,由于精进,智慧增多,但定力弱小。现在获得此四种定以摄心,使智力、定力相等,所愿皆得,所以叫作如意足。
五根
修行佛教所依靠的五种内在条件:
①信根。信正道及助道善法; ②精进根。修学正道及助道法时,勤求不息; ③念根。系念正道及助道法,更无他念; ④定根。摄心于正道及助道法相应不散; ⑤慧根。为正道及助道法观无常等十六行。 根是增上的意思。信能生起出世间法,从而能次第生起精进、念、定、慧等法;精进能辗转生起念、定、慧等法;慧能生起出世间法。这五法都有能生的意思,能生一切善法,不可倾动和势用增上,故名为根。
五力
指前五根增长所产生的力用:
①信力。信根增长能破诸疑惑;
②精进力。精进根增长可破种种身心懈怠;
③念力。念根增长能破诸邪念邪思;
④定力。定根增长能破诸杂乱想;
⑤慧力。慧根增长可破诸烦恼。
《大智度论》卷一九说:“五根增长,不为烦恼所坏,是名为力。”即信等五根有殊胜势用,能损减所对治的不信等障,也不为不信等法所屈伏,所以转称为力。
七觉支
指达到佛教觉悟的七种次第或七种智慧:
①念觉支。修行者修学出世法时,常念定慧均平,若心沉没,应当思念用择法、精进、喜三种觉支观察令起;如果心浮动,应当思念用轻安、舍、定三种觉支收摄令定;
②择法觉支。对于诸法的真伪,能用智慧加以鉴别和选择,达到去伪存真;
③精进觉支。修学诸道法时,能觉了不修无益苦行,而于真法中常能专精一意,无有间歇;
④喜觉支。心契悟真法而获得欢喜时,能觉了这种欢喜不从颠倒之法生,而住在从真法生的欢喜中。
⑤轻安觉支。不断进修,断除诸见烦恼和身心粗重,从而轻利安适;
⑥定觉支。使心专注一境而不散乱,特别是生起诸禅时,能觉了诸禅虚假,不生起见爱妄想;
⑦舍觉支。舍弃虚妄诸法而不追忆,心无偏颇。
这七种觉支,都是后依止前,与前俱行,如择法依止念,与念俱行;乃至舍依止定,与定俱行。《大毗婆沙论》卷一四一说:觉是说究竟觉,即无生智,或者说是如实觉,即无漏慧,这七法是它的支分,所以叫作支。《瑜伽师地论》卷二九也说,如实的觉慧用这七法为支,所以叫作觉支。
八正道
亦称八支正道,八支圣道、八圣道。指八种达到佛教最高理想境地涅槃解脱的正确方法和途径:
①正见。正确的见解,即坚持佛教四谛的真理;
②正思维,又称正志。即远离一切邪分别,根据四谛的真理进行思维、分别;
③正语。即说话要符合佛陀的教导,不说妄语、绮语、恶口、两舌等违背佛陀教导的话;
④正业。正确的行为,一切行为都要符合佛陀的教导,不作杀生、偷盗、邪淫等恶行;
⑤正命。过符合佛陀教导的正当生活,远离邪命生活。邪命生活有五种:为利养诈现奇特,为利养自说功德,为利养占相吉凶为人宣说,为利养高声现威,令人畏敬,为利养称说自己所得的供养以动人心。
⑥正精进,又称正方便。即毫不懈怠地修行佛法,发起所有欲乐、正勤等勇猛的势力,策励其心,相续不断,以达到涅槃的理想境地;
⑦正念。远离邪念,忆持四谛真理,明记不忘;
⑧正定。专心致志地修习佛教禅定,于内心静观四谛真理,以进入清净无漏的境界。
八正道中最根本的一道是正见,即坚定不移地信奉佛教的教义,其余的七道都是在正见的基础上进行精进不懈的修行。
在三十七菩提分中,最根本的是八正道,因为释迦牟尼在鹿野苑初转四谛法轮所说的道谛,就是八正道,后来陆续增加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及七觉支而成七科三十七个题目,所以三十七菩提分是从八正道发展来的。
很明显,三十七个题目的内容有所重叠,似乎佛陀的述说是以数目次序排列的。所以后来的《俱舍论》卷二五、《大智度论》卷七都对这三十七个题目按性质重新作了分类,把它们归并为十法(十体),即慧、精进、定、信、念、喜、舍、轻安、戒、寻(思考的作用)。
具体地说,四念住、慧根、慧力、择法觉支、正见九法,以慧为体。四正断、精进根、精进力、精进觉支、正精进八法,以精进为体。四神足、定根、定力、定觉、正定八法,以定为体。信根、信力二法,以信为体。念根、念力、念觉支、正念四法,以念为体。喜觉支一法,以喜为体。舍觉支一法,以舍为体。轻安觉支一法,以轻安为体。正语、正业、正命三法,以戒为体。正思维一法,以寻为体。
本文节选自《空林佛教》
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