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邱晞明先生是支那内学院欧阳竟无先生的重要弟子之一。他与民国四川佛教有深厚的渊源,文章通过相关文献梳理,勾勒出了邱晞明先生的行迹履略,考辨其入蜀的时间约在1933年7月,并通过对邱晞明先生撰述《二十唯识顺释论略注》、《长阿含经论》、《大乘入楞伽经疏证》等著作的介绍,彰显其一生授课、著书、勘经的业绩。
关键词:邱晞明;履略;入蜀;业绩
前言
支那内学院是承继金陵刻经处之后,由欧阳竟无先生(1871-1943)创办的一所集研究、讲学、刻经、传道于一体的佛教文化教育机构,在中国近代文化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支那内学院于民国七年(1918)发起设立筹备处,民国十年(1921)筹备处迁入半边街,民国十一年(1922)呈内务部教育部备案,七月七日正式成立。自支那内学院1922年成立始,至1943年欧阳竟无先生辞世止,欧阳先生主持支那内学院二十余年。二十余年间,追随先生研习佛法者不乏其人,其中有成就者也不在少数。在欧阳先生的早期弟子中,邱晞明先生便是优秀学生之一,学问人品备受推崇,曾一度协助欧阳先生在支那内学院研究部授课,民国八年(1919)间,还一度担任金陵刻经处编校主任。据《内学》第二辑记载,民国十二年(1923)在支那内学院研究部讲习课程共有6人,邱晞明先生便是其中之一,由此可见邱晞明先生在欧阳弟子中不仅受重视,其学问水平已得到欧阳先生的非常认可。并据《内学》第一辑记载,邱晞明先生在支那内学院研究部第一期分别讲授过《解深密经》、《大论菩萨地》,第二期讲授《小乘与唯识之关系》。从邱晞明先生担任的课程科目可以看出,先生长于唯识学的研习。
邱晞明先生在欧阳先生的学生中,学问人品虽然获得师门及佛学界的肯定与认同,但目前在围绕支那内学院有关问题的研究中,对邱晞明先生生平事迹介绍却很稀少,大概是缘于邱晞明先生行藏隐逸及英年早逝的缘故。
一、邱晞明先生履略
有关邱晞明先生生平,见之文字记载者甚少,唯有欧阳竟无先生撰《邱晞明居士墓志铭》及王恩洋先生撰《念邱晞运居士》两篇短文,叙述有邱晞明先生少量的履历行迹。
邱晞明先生,名檗,字晞明、晞运,或之恒,江西宜黄人,与欧阳竟无先生有同乡之谊。大约生于光绪十年(1884),逝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世寿55岁,与桂伯华、黎端甫并称“江西三居士”。
曾入宜黄小学,师从欧阳先生习阳明之学,少年时热心公益,早年出家未遂。跟随欧阳先生至金陵刻经处,曾亲炙于杨仁山老居士,入祇园精舍学习。后入支那内学院追随欧阳先生学唯识法相,为欧阳先生早期弟子之一,深受欧阳先生器重,并担任支那内学院编校主任,是金陵刻经处及支那内学院刊刻经典最得力的“干将”。民国十二年(1923)九月,支那内学院设立研究部试学,至民国十四年(1925)七月停办,前后两年共计四学期,邱晞明先生皆担任教席,讲授唯识法相学等课程。
1931年间,曾赴陕西慈恩学院执教,“九·一八”事变后,日寇侵华,占领东北四省,慈恩学院停办,旋至终南山住茅棚,不久又回到江西老家。1933年前后,应成都文殊院空林佛学院及成都佛学社联合聘请,任教于空林佛学院,讲授《瑜伽师地论》等课程。1935年前后,率领僧众十余人至青神县中岩寺,专事讲学著书。1937年前后,应重庆华岩佛学院邀请,担任该院主任教授师。1938年前后,至乐山陕西街万佛寺,成立蜀藏刻经处,从事经典校勘整理工作,有编辑“蜀藏经”之构想。1939年5月9日,于万佛寺逝世,享年55岁,安葬于乐山乌尤寺山麓。
据王恩洋先生所述,“观其学业博洽,笃实辉光而又践履朴质,戒行清苦,方之古德曾无所愧。”从此文字中可以看出,邱晞运先生生前不仅精研佛法,学问广博,而且身体力行,俨然“苦行僧”的形象。
二、关于邱晞明先生入蜀时间
关于邱晞明先生何时入蜀,并无确切文字记载,王恩洋先生在《念邱晞运居士》一文中提到,“予时在成都讲经,因介之文殊院、成都佛学社,合聘来川,讲授《瑜伽师地论》全部,暨余因明、百法等书,开数百年未有之盛举(瑜伽全部前此未闻有人全讲者)”。邱晞明先生与王恩洋先生在支那内学院求学期间,相交甚契,并对王恩洋先生在生活上多有照顾,在学问上常有切磋,终成莫逆之交。王恩洋先生此文中,只是记述了邱晞明先生入蜀的缘由,并没有确切的时间记载。笔者现存有邱晞明先生入蜀前致文殊院的回信,全文如下:
安、悟公大院长法鉴:奉到琅函及聘书,邮汇川资百元。侧闻贵院植旃檀成林久矣,拙得与诸上善人胜会,欣慰何如。敬维猊座安隐为颂,此间粗了人事即假道鄂渚乘轮西上。拙学植浅薄,深懼有乖弘愿,于法希济。盖三藏奘师,常啼再来,至今兴教寺塔,洁白舍利如豆大者,所出无量,此在西天亦为希有。其学深微,实难蠡测。维贵院提倡净侣,策进法事,慈恩坠绪,復为恢弘,希有之缘。拙虽不敏,合当随喜。专此佈復敬讯法安邱檗顶礼九月四日
从此信行文来看,邱晞明先生是在接到文殊院空林佛学院的聘书后的回信,回信中所称安公即是禅安老和尚,悟公即是道悟和尚,禅安老和尚时居退隐,道悟和尚时任文殊院住持。邱晞明先生的回信落款只有月日,没有年份。《四川佛教月刊》民国二十二年(1933)九月刊发的新闻消息中说:“中国唯识学专家邱晞运先生,应文殊院空林佛学院之聘来川,于日昨抵蓉。”《四川佛教月刊》民国二十二年(1933)八月刊发的新闻消息中说:“前聘讲法相学专家邱晞运先生,闻已由江西抵川,不日到院。”从以上两则消息来看,邱晞明先生到达四川的时间应该是在1933年无疑,这两则消息分别是八月、九月刊出,记载的应是七月、八月的事情,由此可以知道,邱晞明先生是由七月由江西到达四川,九月正式到任文殊院空林佛学院。从以上情况可以推知,前面所述之邱晞明先生致禅安老和尚及道悟和尚的信函,应该是在1932年的9月4日发出的,由此也可以知道,聘请邱晞明先生来四川讲学,应该是经历了一段时间的酝酿。邱晞明先生来文殊院后,与禅安老和尚建立起了深厚的法谊。禅安老和尚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辞世后,其弟子演定法师曾发起编印《禅安老和尚纪念集》,《纪念集》中载有邱晞明先生为禅安老和尚遗集题诗一首。邱晞明先生辞世是在1939年,据王恩洋先生所述,邱晞明先生大约在1938年到达乐山万佛寺,在至万佛寺之前,1937年任教重庆华岩佛学院约一年,在至华岩佛学院之前,1935年住青神中岩寺前后约三个年头。
三、邱晞明先生在蜀业绩
邱晞明先生自1933年入蜀,至1939年辞世,前后共计六年,六年间辗转成都、重庆、乐山等地,授课、著书、勘经,可谓精进勇猛,业绩不凡。
邱晞明先生曾在成都文殊院空林佛学院讲授《瑜伽师地论》,并指导学生研习唯识法相之学。据民国二十二年(1933)十月出版的《四川佛教月刊》第十期记载,邱晞明先生入蜀两个月后,便出版了《百法明门论略疏》及《六合释论》,据记载二书是邱晞明先生所编“相宗小品八要”之三,另有《八识规矩颂释》将要脱稿付印。由此看来,以上著作,大概是在邱晞明先生入蜀之前就已经完成。时曾在邱晞明先生门下学习的源智(佛如)和尚(1905-1942),著有《大乘广五蕴论解》一卷,据该书后记中所述,“解稁累月方成,亲教宜黄丘先生再三刊定,虽词近简奥,而未羼意卜,玄鉴之英,幸详幽致”。从此段文字叙述中可知,源智和尚所著《大乘广五蕴论解》,得到了邱晞明先生的精心指导,从“亲教宜黄丘先生”的表述来看,源智和尚对邱晞明先生尊重有加。《大乘广五蕴论解》一书,也是“相宗小品八要”之一。由此推知,“相宗小品八要”应该包括有邱晞明先生及其学生的著作共八种。明代明昱大师有《相宗八要解》、藕益大师有《相宗八要直解》行世,藕益大师的“相宗八要”是指“因明论、百法明门、唯识三十论、观所缘缘论、缘论释、真唯识量、八识规矩、六离合释”等唯识著述,“八要”之中并无“广五蕴论”的内容,包括源智和尚所述《大乘广五蕴论解》在内的“相宗八要小品”的具体内容,目前不得而知,但从源智和尚该书的后记中可以推测,“相宗八要小品”刊行的学生著述,也应该得到过邱晞明先生的指导。由此可见,邱晞明先生授课时,对学生影响深远,深受学生的尊崇和爱戴。
邱晞明先生授课之余,还勤于著述。据王恩洋先生记述,邱晞明先生著述颇丰,曾有《因明正理门论斠疏》、《集量论释略抄注》、《二十唯识顺释论略注》五卷出版流通,还糅合《杂阿含》、《瑜伽》成《杂阿含经论》四十卷行世,另撰有《大乘入楞伽经疏证》、《大乘百法明门论本地分中略录名数略疏》两书,尚有《法相大辞聚》若干卷,惜未成书。其中《集量论释略抄注》目前尚未发现,《二十唯识顺释论略注》、《杂阿含经论》笔者手中目前各收藏有一套。
《二十唯识顺释论略注》五卷,分上下两册,由成都佛学社出版流通。《二十唯识顺释论》,是护法论师为世亲菩萨《二十唯识论》所作的注释,义净法师译为《成唯识宝生论》。该论由于文字艰涩,为阅读研习造成了不少障碍,是以自译出后,很少有人为其详加注疏。近代佛学家周叔迦先生有《成唯识宝生论略注》行世,至于邱晞明先生纂述的《二十唯识顺释论略注》,存世希有。《略注》卷末附有“二十唯识顺释论略注刊误表”一份和从基公(窥基)述记录出的《唯识二十论疏科》。《略注》卷五末刊有邱晞明先生后记:
右论为邬波第铄(论议)体,译笔奇质刚简,于什、奘二译外,独建一幢,难能希有,论义深辟,极险穷幽。欲精教量,宜屏此土冗疏,独架五天诸论,得其真实,证入奚难!时甲戌(1934)人日(正月初七),成都宜黄丘檗记于空林禅院。
从这篇后记中可以知道,此注成书于1934年,邱晞明先生时任成都文殊院空林佛学院教席。从行文中不难看出,邱晞明先生对该论文字、义理、翻译的评介。《略注》一书,是《二十唯识顺释论》译出之后,千余年来少有的注释,由此可见邱晞运先生于唯识法相之学有深厚的造诣,才有此大作问世,其意义和价值非同一般。
《杂阿含经论》四十卷,共八册,民国二十八年(1939)四月,蜀藏编刻处刊印。第一册前置有《杂阿含经四分十诵及本论摄事分中契经释勘同目录》及“校记”,第八册卷末载有施资功德主名录及款项支出情况。邱晞运先生在卷首的校记中说到:
杂含四分十诵,本长含肇序及摄事分中契经事。摄事分契经事,稽丹阳吕氏(吕澂)说,悉祖述二分杂含,盖经旨渊微,非阶五分瑜伽,莫由开阐。而摄事一分,文义符经,不爽粒黍,合而刊之,得四十卷,文义深隐,并略疏诠。论云:此为诸经宗要摩怛理迦,其余一切,随此方隅,皆当觉了。
宜黄邱檗校毕附识。
邱晞明先生在此段文字中,表达了用《瑜伽》的内容与《杂阿含》相糅合的方法,更能准确阐述《杂阿含经》的义理。而《杂阿含经论》的刊行,只是邱晞运先生编撰“蜀藏经”之宏愿的尝试,且《杂阿含经论》不过是“蜀藏经”之“论藏”的开端。邱晞运先生为实现编撰“蜀藏经”的宏伟计划,还在乐山陕西街万佛寺专门募建成立了“蜀藏编刻处”,作为实施主体。据《四川省志·宗教志》记载,邱晞明先生依托万佛寺“蜀藏编刻处”,已刻有包括《杂阿含经论》在内的10部经论,共57卷。遗憾的是,1939年4月《杂阿含经论》出版仅一月余,5月9日,邱晞运先生便与世长辞,“蜀藏经”的编撰计划,也定格在了历史瞬间。
《大乘入楞伽经疏证》一书,是邱晞运先生辞世后的1944年,吕澂先生将遗稿寄给王恩洋先生,先后在1945年至1947年的《文教丛刊》上连载刊出,前面载有王恩洋先生刊出记,全文如下:
宜黄邱晞运先生,师门首座,耿介孤洁,不谐于时,热忱宏法,晚而益笃。予即介请来蜀,讲学成都,转中严、华严,最后建蜀藏编刻处于乐山,不逾年而卒,刻成杂阿含经论四十卷,及小乘经论若干卷而已。楞伽疏证十卷,盖在中严时作,曾邮寄龟山,嘱门人为之抄写,忽忽倏已九年。今刊丛刊,吕秋逸先生特寄此遗稿,嘱为刊载,故旧之情,感何如也。先生在时,弊衣疏食,不改其乐。予访之中严,同赴乌尤,舟中见其小帽弊垢不堪,掷弃江中,大笑而已。成都县长,欲为作衣,峻拒不受,嘱其购大论施比丘,盛德如此。从学者千里追随,怀如家人,诲人不倦,提掖后进,卓然有古人风。予与先生相契以道,议论不合,抗颜相争,须臾意解,顶礼相谢。予病内院,为我煮粥煎药,兄弟不是过也。学问刻苦笃实,由瑜伽而阿含、毗昙。拟出家受戒,见谛解脱。而勤劳法事,困顿以终,可谓菩萨心肠践履笃实者也。穷谷寒梅,深山古柏,庶足拟其风度,谁谓法门无长德哉。楞伽经性相两宗宝典,而词旨渊奥,索解甚难。疏证精思默契,以经解经,疑滞尽通,文复简洁,虽非成书,而一滴知大海,其学业造诣概可知矣。首卷未疏,十卷未完,全经益不备。后有学者,循其矩矱,踵而成之,是非法门之幸欤?谨誌崇敬耋宿之心,兼申企望当来之意。三十三年(1944)冬月二十二日夕,王恩洋识。
王恩洋先生的这篇刊出记,对邱晞明先生的道德文章有高度评价,并叙述了《疏证》刊印的缘由,既有师门兄弟情谊,又有崇敬之心。从刊记中可以知道,邱晞明先生是在青神中岩寺完成《疏证》这部著作的。从邱晞明先生的履略中推知,居青神中岩寺约在1935年至1937年间,王恩洋先生的刊出记写于1944年,刊记中有“忽忽倏已九年”一语,从1944年倒推九年,应是1935年,也就是说邱晞明先生写作《疏证》,是1935年在青神中岩寺完成的。邱晞明先生《疏证》完稿以后,曾寄给在南充龟山书院主事的王恩洋先生,请王恩洋先生嘱学生抄写。由此可见,邱晞明先生《疏证》一书成稿到刊出,与四川有不解之缘。
结语
邱晞运先生辞世快八十年了,入蜀的六年时间里,与巴蜀佛教结下了深厚的法缘。他为巴蜀佛教近代佛教教育事业和人才培养倾注了不少心血,为巴蜀佛教的义学研究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将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光留在了巴蜀大地。邱晞运先生在蜀的业绩,已经载入《四川省志·宗教志》,永远镌刻在民国四川佛教史的历史画卷中。
(宗性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