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作者:苏畅收录于:《普陀学刊》第七辑,第134—153页。
内容简介
孤山智圆作为宋代天台宗山外派的重要代表,其为学界所关注的主要是其与山家派思想的异同及其儒佛汇通的思想,对于智圆的天台学术系统本身,则较少关注。因此,本文作者以智圆的解释《心经》时所运用的“五重玄义”思想为主要考察对象,以讨论智圆解经方法的源流与特色。
作者的文章主要分为四个部分:首先,辨析了智圆解释心经之文献,指出智圆关于《心经》诠释的著作主要有《般若心经疏》及《般若心经疏诒谋钞》。其次分析了智圆与智顗关于“名”的诠释之异同,作者通过文献对比指出,智顗解释经名分为“教→行→理”三个层次,又分别从“通、别”两个角度予以诠释,智圆解释经名的方法与智顗大体相同,在“教之别”与“行之别”两个方面则有所区别。从“教之别”的角度而言,智顗强调佛因为讲法的对象根机不同,故有经教的差别,智圆则强调经所要诠释与辨明的内容有所不同;从“行之别”的角度而言,智顗说众生以“种种门”趣入佛法,智圆则具体为“空、有、亦空亦空、非空非有”四门趣入佛法。再次,辨析了智圆与智顗关于“体”的诠释之异同,指出智顗所言的体乃一部经所依的理体,具有“主质”“体质”的含义,而智圆在对于体的诠释,除了“主质”之外,又提出了体具有“底义(即穷尽根底)”跟“达义(即通达)”。最后,辨别了智圆与智顗关于“宗、用、教”诠释之异同,指出关于“宗”的理解,智顗所言的“宗”乃提纲之义,主要从因果两个方面去理解佛陀一部经中的提纲,智圆对于宗的理解同样是“因果为纲”,继承了智顗的思想;关于“论用”的诠释,智顗分为力用两个方面,以“自行为力,化他为用”,力是用的实现基础,用是力的表现形式,二者共称为“用”,而智圆解经所说的“力用”则更偏重“用”的一方;关于“判教”的诠释,除了继承智顗的“教”乃佛陀教化众生的言教之义外,更强调了“教”的使众生仿效依之学习之义。
作者在文末指出,智圆继承了智顗及灌顶的“五重玄义”的解经方法,将其运用到经典的解释过程当中,拓展了此方法的运用广度;并吸收了新的理论成果,对于“五重玄义”的内容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整理与规范,强化了其使用性,在天台宗学史上具有较大意义。
作者简介
苏畅,男,山西太原人,复旦大学哲学博士,现任台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台州学院天台山文化研究院和合文化研究所副所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天台宗思想、应用佛教学、东亚佛教史,出版有《莲花净土——佛教与中国文化》(合著)一书,并在各类学术期刊发表专业论文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