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姚崇新
收录于:《神僧与观音》第315~346页
白衣观音和送子观音是观音信仰在中国本土化过程中出现的两种新的观音信仰类型和观音造像类型,它们正式流行的时间虽然较晚,但却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晚期最受欢迎的观音崇拜对象。《白衣观音与送子观音》一文就了白衣观音、送子观音的产生与流变进行了研究说明。
本文结合传世文献、石刻材料及图像资料,采用纵横观察比对的方法,首先指出白衣观音与送子观音是出自中国本土的两种不同类型的观音,二者最初出现的明显时差有力地说明它们原本没有关系,但在晚唐五代二者逐渐发生叠合,最后于明代形成于复合型“白衣送子观音”;其次说明白衣观音的形成应与中国中古以来的“白衣人”书写传统以及中国中古宗教尤其佛教中的尚白传统有关,与密教无涉;白衣观音与密教的“白衣观自在”属于两个系统,在中国产生广泛影响的是前者,而不是后者;最后关于送子观音信仰及其图像也有其自身产生与演进的轨迹,经典所赋予的观音送子功能和中国传统的子嗣观念是送子观音信仰在中国发展绵绵不绝的主要原因,而观音送子信仰很长时间没有发展起来,一是因为中国传统的祈嗣途径很多,二是中国古代民众一直将观音信仰的重点放在救苦救难方面,而明代以后,观音送子信仰在多元纷呈的送子信仰中出现“一枝独秀”的局面,应与明人送子信仰的变化有关,至于送子观音与圣母子造型、鬼子母信仰、景教等则没有明显关系。
作者简介
姚崇新,历史学博士,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包括佛教考古与佛教社会史、中外文化交流史、敦煌吐鲁番学、艺术史与考古等,主要学术成果包括专著《巴蜀佛教石窟造像初步研究》《中古艺术宗教与西域历史论稿》《敦煌三夷教与中古社会》、译著《观音:菩萨中国化的演变》《民族考古学实践》,以及论文60余篇。
文图 | 惟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