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隋唐时期三阶教流行数百年,是中国佛教史中重要的教派之一。百塔寺是三阶教所留存的重要祖庭,具有非常鲜明的特色。本文在《中国三阶教史》的基础上,对中国三阶教及百塔寺的特征与要点作了分析,说明其特征及意义。
【关健词】三阶教 百塔寺 祖庭 信行
百塔寺——中国三阶教的祖庭,是具有非常特定历史之条件与状况下的祖庭。
祖庭文化是中国佛教中特有的一种文化。中国社会自远古起,就重视血缘亲属关系、将国譬之为家。家国天下,具有一体性。封建宗法社会,在国家层面,亲属关系层面上统治。道德伦理、人心教化甚于法治律例。在很长的历史阶段中,社会的基层实为家族。无论贵族寒门,均在特定系统。甚至于方化之外的宗教,社会与血缘关系之外的佛教,也具有了宗派,教派、祖师祖庭。佛教之中的宗派,又与学派发展、法统传承等等诸多因素交织而形成。隋唐时期中国佛教成熟,宗派树立。一般而言,八大宗派耳熟能详。天台、华严、唯识、三论、净土、禅、律、密,其实还应有三阶教。
三阶教未进入隋唐诸大教派(实即八大宗派),主要是因典籍传承被终结,实际上仍受会昌灭法与唐末战乱之影响。加上朝廷之纠偏禁改,宋代以来未传。
其实三阶教是否宗派,前辈汤用彤先生早有明确的考论与归纳。《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1938年商务馆),之前就有评论矢吹庆辉《三阶教之研究(1931年《海潮音》)。特别是《中国佛教无十宗》(1962《哲学研究》),《中国佛教宗派问题补论》(1963《北大学报》),专门考论了中国佛教宗派问题。实际上中国佛教的八大宗派之说,也是从汤先生的探考中总结出来的。近现代中国佛教宗派问题考论出自于日本佛教与学界。因为中国佛教隋唐时期立大宗派,东传日本,日本的佛教宗派接续传承,未断宗系。而中国佛教的宗派创立衰落,极为明显。东流日本的佛教追溯源流,有些僧侣列出十三宗,包括了成实、毗昙等小乘系列派系,在中国本土实为学派并非宗派。此说近现代也得学者再加探考,反译至中国以后,显出宗系派别有些混乱。汤用彤先生为澄清宗派关系,特撰专文加以考辩,明确了中国佛教宗派的定义等相关,宗派之源流范围等。汤用彤早就隋唐佛教授课有讲义至少两种,发表过专文。最后由汤一介先生整理为《隋唐佛教史稿》(1982年由汤一介整理出版)。此书出版较晚,但其主核早已形成。书中最主体的部分即“隋唐佛教”,列有十节。前八节为大家熟悉的八大宗派,第九节即“三阶教”。第十节为综述。综述中一些观点要义,原先即已发表于探考宗派问题之论文之中。其中涉及三个具疑探考的宗派,而天台华严唯识禅密均无疑义。三者中,三论虽然形成了教派,但时间太短。三阶教流行民间,可认为教派。而净土宗却大有疑问。宋代宗鉴才称其为宗,以后传承亦不存。所以净土列宗实大成问题。
我们明确了隋唐佛教中可确立三阶教为大宗派之一,还要看一下其受到禁戒的情况。中国一直为政权置于教权之上的情况。三阶教曾受隋开皇廿年文帝之禁,不听流行。二是武周证圣二年(699)敕令,三阶教徒只准乞食、长斋、修行、守戒、坐禅。此外辄是违法。其此外指事,首先就是无尽藏的求施舍。其请布施舍事,初唐时极具规模。武后曾移藏至洛阳大福先寺,但并不成功。玄宗开元九年则取消了三阶教大寺的无尽藏,即长安化度寺与洛阳大福先寺中的无尽藏院,所有财产没收于官府。开元十三年则敕令取消三阶教,措施是令各寺撤折除三阶教院墙。因为其时各寺多有三阶院,敕令实际即使三阶教信徒与余院僧一起生活修行。所以,取消三阶教只是政府的一种纠偏,决不是对邪教的镇压,只是对异端的一些纠偏。从数次敕令内容而言,也是使用了佛教常用语言,决非三阶教有什么危害社会反人群之事体,不能将其混同于一些曾打着弥勒教旗号起义的派别,与宋元之际的白云宗与白莲教也有区别,尽管其发展演变及遭禁等事确有相近处,亦有学者将此三者作为同类而加以分析比较,称之为支流教派。以对应于佛教史上的主流与正统之教派。但三阶教既使在遭禁的程度上也是最轻的。而且最后仍未禁止。玄宗禁令以后贞元年间仍有回复。三阶教实未停止于政府纠偏,是会昌灭法与唐末五代战乱的原因会同典籍不传才造成其湮灭。
由上可知,依笔者看来,我们今天在追述隋唐佛教的祖廷之时,应该包括三阶教而不是将其摈除在外。三阶教的思想基础与修行特点,是以末法观念为基本,以普敬认恶为指针,苦行乞食头陀,六时礼忏十二时拜佛。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明说,三阶教虽成于隋代,却是从北朝佛教发展出来的,是北朝佛教自然生长流变的结果。北朝佛教重坐禅践行、以平民信仰为基础,与南朝佛教重义理辩说,以贵族士大夫为主干。当然北朝也有义理之学,特别是东魏北齐之地区阶段,南朝也具修行,但相对而言,各自特色还是很明显。隋代南北汇合,佛学与修行都有溶融,南北朝晚期开始的创宗立派即开始成果。天台、三阶,可以说中国隋唐最早的称宗立派者。三阶教祖信行,北朝晚期已有各种活动,开皇三年曾向相州剌史请愿求识。开皇九年信行为隋朝实际宰相高烱赏识,请入长安,将其家中寺庙——真寂寺舍请居住。此后又发展出了光明、慈门,慧日,弘善共称五寺,此外还有扩广。唐代时真寂改为化度,仍是三阶教最主要的寺院。其号召的无尽藏施,每年一月四日即信行寂日都能得布施,尤其在初唐阶段,僧俗咸来,数量称巨。后来著出《冥报记》的唐临,就是高炯的外孙,曾言唐代就有老僧喻说长安当时将此五寺譬为五禅师。一般而言,若说三阶教有祖庭的话,首推应非真寂/化度莫属。但可惜的是,这些寺庙早已不存了。
现代学者则将目光放在了百塔寺。百塔寺位于长安城南,终南山鞭梓谷谷口。信行逝灭以后即归葬于此。其后有僧俗信众,基本上也都是三阶教徒,环绕信行墓塔而起塔。信行逝后遵其嘱而采用林葬,即施自己尸体血肉于鸟兽,最后集骨骸而起塔。约至唐大历年间形成众塔,因建有百塔院随后称之为百塔寺。因而,百塔寺的形成,充满了三阶教的特色,且有身影遗址在焉。虽然今皆无存,民国时期遗址还存有数塔。而且,百塔寺依然有一殿堂,以及银杏老树。所以,很多学者将此视为三阶教祖庭。
无疑,笔者也同意这一观点。将百塔寺作为三阶教祖廷来看待。这样可以较好地来面对,如何接受继承隋唐佛教文化遗产的问题。
然而,我们还要清楚地意识到历史发展演变的状况。三阶教祖庭最为鲜明的特色——即林葬与聚塔。林葬是施身血肉,聚塔是环教祖而葬起墓塔。本来,为着此一与众不同的特色,是其成为三阶教祖庭的最重要理由。本来长安五寺,竟被拟人化比喻成为五禅师之寺院,不但早已变无存,似以没有那么浓厚的三阶特色具附。百塔寺及遗址处却存下来了。。
但若客观来看,在我的著作中,通过大量事实详细地考证,说明了这个特点——无论林葬抑或聚塔,决非三阶教所具带有制度化的特点,并非教规教制或修法、履行法门。反而是历史的原因。即北朝晚期至隋代,有很多僧人施行林葬,并不限于三阶教徒。当时还流行一部疑伪经典《要行舍身经》,其中强雕以死后血肉之躯施舍鸟兽,也可以确证为不是三阶教的经典。而聚塔之事,更是形成在初唐。隋代时信行墓塔周围的徒众极少,甚至没有其旁的至相寺多。至相寺是为华严宗寺,三论宗主吉藏也葬于此。若说聚葬,至相隋塔较其旁的百塔寺还多一些。所以,百塔寺实因初唐时三阶信众之所为而形成的。与其三阶教派的制度化物点没有任何关系。因而,在百塔寺地,最后出土的智该法师,行状铭中不带任何三阶教色彩,也就完全可以理解了。
总之,从上述情况,我们应该认识到三阶教及其祖庭百塔寺的基本情况和重要特色,更重要的是理解三阶教性质。宗派林立,中国佛教成熟的标志点。虽然中国佛教史并不一定全都要从宗派史出发。因学术界近年提出了一种反思,甚至考虑中国佛教有无宗派问题。或者说,中国佛教史是否应该依照宗派史的框架来写。确实,即由汤用彤先生文著的论述也可看出,隋唐时期中国佛教本身的宗派意识是很弱的。当然具有法统传承以及各种判教之说。这个问题实际上与祖庭的关系较大一些。隋唐佛教开宗立派,创立了中国特色的佛教,但其宗派意识极还不明显,仅天台等一两家的各方面条件完备一些。大多数本身意识不强,所具更多实可属于法统寺产之传接承续。其实至宋代才追成了隋唐宗派教派之说,而祖庭之说显系与此配合,也是较晚或更晚的产物。
当然,我们现在重视祖庭与祖庭文化,目的是为了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佛教在古代社会之中,肯定不是没有负面的东西,无论内涵形态等等多个方面。但是具有正面意义的内涵与形态也非常之多。佛教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个部分。儒释道三教实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所以我们从正面的能量,正面的角度与视点,来看待中古时期佛教遗产的方方面面,很有必要。我们要客观正确地分析中古佛教中复杂情况,尽力提取其中优秀的正能量因素,对一些值得引起借鉴参考的要素环节,源流演变原委,都应充分注意并详密分析与归纳。
隋唐时期开宗立派的潮流之中,三阶与净土的学说修为,均以末法论为基础,或者说是佛教特定的历史观。佛法自佛灭后衰弱,经像法与末法阶段。所以要以适合于此时段的修行事为,来达到解脱的目地。很多经典都有描述说解,当时的基本观点看法,还有很多论述与行为。如北齐慧思大师立下誓愿文。房山石经是静琬为末法造石经为末法以后所用的。净土宗昙鸾创立念佛法门,认为末法时代,根机薄弱者要依赖佛菩萨力,依念佛来得拯救。而三阶教则说末法时代众生根机差弱,是颠倒众,要依普敬与认恶之法。其认恶是认自身的恶,普敬则敬众生敬佛菩萨。学常不轻菩萨,礼拜僧俗常人。观佛忏仪有六时礼拜七阶佛名,还有六时礼拜或常相续礼拜修行(一昼夜只休息一时辰),官府允许即乞食,不许则做饭。乞食加上,头陀苦行,林间树下修行等等。请求布施作成无尽藏。首先满足其修行需要。古有评说,三阶佛法甚苦。即其修为体现。头陀苦行可得到尊敬崇拜,影响很大,而所求无尽藏财,首先是佛教自用,修三阶苦行,继之用作庙产修理、僧侣病亡等,此外可作社会慈善事业。教主信行曾大量撰编经籍,形式主要汇聚集成经典。以说明其普敬认恶的主张。
信行所奉普敬认恶的观点行事,应该产生相当大的影响。但其普法之说,贬其余各家宗门法系为别法别说,认为弥陀佛与《法华经》都不应念不应说。自然引起佛教内部矛盾。而净土一门的诵含佛名式,并未过分贬斥其他宗派(尽管也有许多问难和斗争)。所以获得了成功。总之,三阶教与净土法门都是佛教中国化的道路上巨大尝试。其理论基石相同,但修行道路与方法大不相同。从乞食及头陀行与无尽藏等来看,三阶还是采用了很多回归印度的方式。三阶教具有较多的平民信仰,较高阶层的财产布施,两个矛盾方面统一起来的特点。从其最根本的特点来说,三阶教之定性或可括为,末法阶段僧俗侧重苦行之特质(三阶佛法甚苦)。从经济基础来说,乞食等与无尽藏之求布施的三阶教行为与地主寺院或寺院农民(禅宗方式)之经济都不相同,无尽藏虽也曾盛极一时,毕竟不太合于中国的国情。从理论与修为实践两方面来看,虽然其判教方面过于严苛,不宜得到教内协调。但其各个方面,理说行事,都是非常正统的。与后代在演变过程最为接近白云宗、白莲教都是有所区别的。可以说,三阶教的创见与行事,仍然是在相当正统的佛教范围之内。若将其与民间佛教相类比,肯定是不够真实客观的。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将三阶教的情况放在历史上合宜的地位。将其作为中国最先开宗立派的前行者之一。百塔寺作为蕴含三阶教佛教文化特色之祖庭,仍然富于象征纪念,应该采取记取追念的方式。甚或部分復建的方式,以丰富完备隋唐佛教之光辉。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