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佛学
当前位置:佛学首页 > 学术观点 > 正文

姚崇新:达玛沟遗址千手千眼观音壁画初步考察

作者:姚崇新

收录于:《观音与神僧》第75-111页。

新疆和田地区策勒县的达玛沟一带在前伊斯兰时期堪称“佛法汇聚之地”,20世纪初以来,该区域先后发现了哈达里克等著名的佛教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珍贵佛教遗物。本文就达玛沟乡政府东北约10公里的喀拉墩荒漠沙丘中发现的佛寺遗址出土的千手千眼观音的壁画进行了图像考证,由此对古代于阗观音信仰内涵及其造型艺术渊源的认识与理解。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首先作者通过僧传文献和出土文献的零星记载加以综合,介绍了古代于阗的观音信仰与观音造型艺术。指出古代于阗的观音信仰始于5世纪,信仰的内涵是观音陀罗尼咒,其主要凸显出送子、护子的需求与功能;稍后观音演变成为守护于阗的“八大菩萨”之一,其主要功能是与其他佛教神祇一起守护于阗国。在艺术表现方面,于阗早期的观音造型艺术受到印度、犍陀罗、波斯以及中国中原地区的多重影响,受中原影响的显著特点是于阗观音造型出现了面容清秀、身体圆润的女性特征,同时感受到与敦煌艺术的某种内在的关联。

其次,通过喀拉墩遗址千手千眼观音壁画中千手观音手中所持日精、月精、宝钵、化佛等与唐伽梵达摩、不空等所译的《千手经》比较,法器皆有相同之处,以及画面中的动物认定为玉兔,此意味着于阗壁画中现出自中原的传统,同时文中还分析了壁画粉本来源,作者将喀拉墩千手千眼观音与敦煌的观音的构图模式、风格、手中持物等比较得出,发现二者有高度的相似,由此确定早在盛唐时期,于阗与敦煌的佛教艺术已有密切的交流。

最后,通过对历史背景的考察,根据大谷唐写本编号为4187、4970、2917、4442以及在龟兹出土的观音造像、《观世音菩萨攘灾经》等综合分析,指出八世纪以后,于阗地区同样流行中原的圣观音信仰,是汉译佛典回流于阗的史实。

总之,本文通过对喀拉墩出土的千手观音壁画的考证,纠正历来学界认为的西域千手观音信仰早于中原的观点,通过于阗与敦煌两地的千手观音造型比较,得出而早在七世纪前后,中原佛教造型艺术已对于阗产生了较大影响,就于阗与敦煌之间交流而言,在七世纪左右,于阗、敦煌两地的佛教造型艺术就存在一定的内在关联,而盛唐时期,敦煌艺术对于于阗已有很深的影响。

作者简介

姚崇新,历史学博士,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包括佛教考古与佛教社会史、中外文化交流史、敦煌吐鲁番学、艺术史与考古等,主要学术成果包括专著《巴蜀佛教石窟造像初步研究》《中古艺术宗教与西域历史论稿》《敦煌三夷教与中古社会》,译著有《观音:菩萨中国化的演变》《民族考古学实践》以及论文60余篇。

文图 | 惟慈

(责任编辑:隆慈)

精彩推荐

热门视频

专题
更多

热门文章

关注微信公众号

下载官方APP

中华网佛学频道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金融街园中园
1号院3号楼中华网大厦5层
互动/投稿邮箱:fojiao@china.com
客服电话:1814653242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7610228316
举报邮箱:jubao@china.com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关于中华网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版权声明 豁免条款 友情链接 中华网动态
京ICP备18035944号@版权所有 中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