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一代时教,循循善诱,五时说法,称性说出平等普度一切众生的念佛法门。佛于五浊恶世成佛,为娑婆世界业障深重的众生宣说念佛难信之法,是为甚难甚难!念佛法门,唯佛与佛方能究尽。我们这些没有智慧的业障凡夫就要以谦卑的心态来仰信,来遵信,从这里契入。
首先,我们回顾一下释迦牟尼佛示现在这个娑婆世界,一代时教的过程。释迦牟尼佛也是古佛再来,在这一期的示现,他是个历史人物,不是一个神话人物。作为迦毗罗卫国的一位太子,他看到世间生老病死的无常,人生八苦的煎熬,为解决人生的终极问题,他舍弃王位,出家修行,去追求人生的解脱之道,苦行六年,在菩提树下悟道。当时佛寂尔不言,他以悲悯心观察到,阎浮提众生的根机难以相信清净出世的佛法。
这个世间的众生都是带着无明欲望投生,对五欲六尘有猛利的贪恋执著,现在要把这一念旋转过来,回归到清净的觉性,是一桩很难的事情。众生不知道这个世间的一切是梦幻泡影、苦空无常,所以把人生的真相告诉世人,他们很难相信,不仅不相信,可能还要生诽谤之心。释迦本师观察到这个情况,就想默然入涅槃。
然一尊佛出世,那是震动三千大千世界的事情。大梵天王作为一大千世界之主,了知这件事情,就代众生来请法,请佛转法轮,而且忉利天王也来请,一共有三次的请法,释迦本师才默然接受。最初的华严时,佛在菩提树下为界外法身大士称性宣说《大方广佛华严经》,声闻众都如聋似哑,不能听闻信受,更不用说五浊凡夫了。
佛由此观察到娑婆世界众生的根机陋劣,还不能为他们说称性的一乘法,不得已由一乘法开出三乘法,讲四圣谛、八正道等三十七道品。就这样一代时教分为五时,循循善诱,由实开权,建立化城,就有以后的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这就是所谓通途佛法的八万四千法门的施设。
在这五时说法的过程中,又开出了一个平等普度一切众生的特别法门,称为胜异方便的念佛法门。一代时教的五时有别五时和通五时,念佛法门属于通五时。在华严时就开始宣说念佛法门,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在普贤菩萨座下以十大愿王导归西方极乐世界。阿含、般若、方等、法华涅槃时都在宣说念佛法门。一代时教,千经万论,处处指归。
从这个过程,我们要体会释迦本师悲悯众生、惠以众生真实利益之心。在释迦牟尼佛一代时教里面,有些声闻弟子发不出大乘心,被称为焦芽败种,永远失去了成佛的可能性,还有一些弟子由于对佛的不恭敬、对法的误解,不仅当生没有解决生死问题,反而堕落了,像提婆达多、善星比丘、瞿伽离比丘都是堕到地狱里面去了。
所以释尊为了使一切与佛结缘的人,能够在当生不再退堕、不再轮转,以悲悯心称性说出阿弥陀佛大悲愿力平等普度一切众生的法门。只要深信切愿称名,无一众生遗漏,都能解决六道轮回的苦难,往生极乐净土,以大乘菩萨的心量,圆成大乘的佛果。这是我们体会佛的第一重悲悯。
我们再体会,释迦牟尼佛见证到佛灭度之后,众生的烦恼业障日益严重,《无量寿经》里后半段释尊讲到娑婆世界五恶、五痛、五烧种种苦难的状况愈演愈烈。在人寿平均两万岁的时候,我们这个世间就进入到五浊恶世的状态,那个时候迦叶佛出世,相对现在好得太多了。释迦牟尼佛是在我们这个世间人寿一百岁的时候,示现八相成道的。
我们在《悲华经》中看到,在无量劫以前,有一位宝海梵志大臣劝勉无诤念转轮王发菩提心建构净土,无诤念转轮王就是阿弥陀佛的前身,宝海梵志大臣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前身。宝海梵志大臣在那个时候曾经发了五百大愿,称为大悲菩萨,其中的一个愿就是:他看到未来娑婆世界人寿百岁的时候是最苦难的,众生的烦恼厚重,福报微浅,智慧微小,苦不堪言,有点福报的人都已远离了这个世间,迁移到他方佛土去了,留下来的人都是业障深重,烦恼炽盛。他不忍众生苦,要在人寿百岁的时候示现成佛,在这个浊恶的世间救度众生。
透过佛的圣言量来反观,我们确实就是这样的状况,人寿平均百岁的时候比我们现在还要好一些,我们现在人的烦恼更重。所以《阿弥陀经》讲道,十方三世诸佛伸出广长舌相,证明释迦牟尼佛宣讲的念佛法门真实不虚的时候,同时赞叹释迦牟尼佛两种难能可贵:竟能够在五浊恶世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佛啊,这是第一重难事;第二重难事,竟然能够为娑婆世界业障深重的众生宣说念佛的难信之法,是为甚难甚难!这是我们体会佛的第二重悲悯。
《无量寿经》讲道,我们在娑婆世界能够听闻到这个经,能够信乐受持,依教奉行,那是难中之难,无过此难,没有比这个更难的事情了,这是一切世间极难信之法。它的难信就在于,念佛法门的事理、因果、性相是全体建立在佛的境界当中,离念灵知。
佛的大慈悲心、大平等心和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善巧,才凝聚成这个念佛法门。而我们凡夫都是带着有量的、生灭的、狭劣的、我慢的心去理解、去接纳,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所以,蕅益大师说,念佛法门,唯佛与佛方能究尽,九法界的众生靠自己的力量不能信受,不能理解。那么我们这些没有智慧的业障凡夫该怎么办?我们就要以谦卑的心态来仰信,来遵信,从这里契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