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佛学
当前位置:佛学首页 > 学术观点 > 正文

徐一智:《明代观音信仰之研究》简介

观音信仰随佛教传入中国后,以各种方式深入民间,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俯拾即是。《明代观音信仰之研究》一书,以明代观音信仰为专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其内容分为四部分:

首先说明印度的观音信仰与入华之状况。大乘菩萨道的出现以后,涌现了许多人们崇拜的菩萨,观音以救世主之姿态,成为最受人们欢迎的觉者。所以在印度,便产生许多关于他的传说,例如传言其为双马童和莲花等化生,并且于印度有凡间的住所:补陀洛。由于信仰之盛,不断地向外传布到了中土,国人经由观音经认识并信仰了观音,随之便有记载信仰观音经的感应事迹的出现,如六朝傅亮《光世音应验记》等,当信众所宣扬感应故事的同时,亦把佛经内涵随着感应故事而流传开来。其信仰的状态依旧延续印度经典的内涵,非为国人完全独创的形态。

其次,依据整理的明朝经录中所收入的观音经籍数目以及统计的明代笔记、小说等,分析了明代观音信仰的普及状况。作者指出观音信仰已经深入各阶层民众和人民的生活各方面中,观音扮演着救苦、神力、守护忘者等多种功能。社会上还出现了许多与观音有关的事物,有人甚至将菩萨像变作人们喜爱的收藏品。究其原因,可归纳为二点:一是菩萨大慈大悲满足人们愿望,解除他们的危机,还有观音超然的心境,提供人们一个解脱烦恼的人生价值观;其次是菩萨的“色空不二”与“非空非有”的空性特质,揭示了一套人生哲理及修行方式,亦促使观者心境超然。

再次,是明代观音的形象。随着观音信仰在中国的持续发展,明代出现了许多菩萨的形象,本书根据明代以观音为主角的小说、宝卷与戏曲等文本进行分析,窥其呈现的观音形貌与内涵,其特点有二:一是明人对观音相貌的认识,乃呈现以南海观音为基础,融合各形态的状况,故南海观音即是千手千眼观音、妙善观音、孝女、老母、和尚和神通广大的神人等;二是明人不单以外在形式来看待各类观音,他们会参与形式构成的内涵,区分不同菩萨的类型,因此,诸文本里南海和送子观音亦展现出行孝行、戒杀、茹素和念佛接引往生净土及指导者的意象。

最后根据《观音持验记》与《补续高僧传》等资料,整理出明代信仰观音的居士与僧人们的特色。明代崇拜观音的僧侣,其崇拜的形态多为注解观音类经典以及修持大悲咒、称念名号等行门,也有涉及造塔、供像等修福法门,但极少触及求雨、息灾之佛事等,崇信观音的居士在宣传“净土观音”信仰之际,则把念佛、诵经、戒杀、放生、茹素之净业修持法门,当成向观音祈祷之获得神人交感的方式,劝人勤持往生西方净土的修行等。由此显示出观音信仰由“世俗化”转向“哲理化”的方向,这正是属于明代观音信仰的一个重大特色。其流行的原因是朱元璋界定僧徒不参与世俗事务的范畴,由于这种宗教政策促使具教理及修行程度的僧人,回归丛林。

综上所述,本书探究明朝对崇奉观音的情形、观音的形象与能力,以及他在僧侣、佛教居士间的传播,使其观音信仰相貌的多元呈现其意义非凡。一方面代表着民间对于观音法力的认知与诉求,呈现了观音信仰的多元性发展,另一方面印证出观音信仰与中土民间社会日趋密切的结合,显示观音信仰更进一步的中国化。

作者简介

徐一智,台湾中正大学博士。现任中央大学明清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明清史、佛教文化史、观音信仰发展史,研究融汇文本分析、思想史、文学史、佛教史成一体。彼此参照互发,研究专题多属目前学术界讨论的重要议题。曾发表《晚明浙江僧侣对寺院经济之经营》《汉传佛教华严学研究序说》《明代上天竺讲寺观音信仰之研究》等多篇论文。

文图 | 惟慈

(责任编辑:隆慈)

精彩推荐

热门视频

专题
更多

热门文章

关注微信公众号

下载官方APP

中华网佛学频道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金融街园中园
1号院3号楼中华网大厦5层
互动/投稿邮箱:fojiao@china.com
客服电话:1814653242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7610228316
举报邮箱:jubao@china.com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关于中华网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版权声明 豁免条款 友情链接 中华网动态
京ICP备18035944号@版权所有 中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