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佛学
当前位置:佛学首页 > 学术观点 > 正文

吴言生:汉传佛教祖庭宗派思想精髓与现代意义

(陕西师范大学佛教研究所)

【内容提要】汉传佛教八宗祖庭的最大历史贡献,是在八宗祖庭创造了汉传佛教八宗。性、相、台、贤、禅、净、律、密八宗,有其丰富的思想精髓:三论宗,缘起性空,破邪显正;唯识宗,万法唯识,转染成净;天台宗,一念三千,三谛圆融;华严宗,圆融无碍,相互成就;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净土宗,净化人心,和谐社会;律宗,防非止恶,众善奉行;密宗,提升能量,护国佑民。中国佛教八宗的思想精髓,在现代社会,有着极其强烈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祖庭文化 佛宗八宗 律宗 密宗 净土宗 华严宗 三论宗 法相宗

中国佛教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许多派别,在隋唐时成熟光大的主要有八宗,即性、相、台、贤、禅、净、律、密。依托汉传佛教祖庭寺院产生的中国佛教八宗,标志着印度佛教真正完成了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国佛教八大宗派,有着博大深厚的思想精髓和强烈的现实意义。中国佛教八宗思想既有独辟蹊径之处,也有圆融互摄之处。本文立足于八宗思想精华和现代意义的融合点,摘其一端,撷其大要,难免管窥蠡测,挂一漏万。疏芜之处,敬祈方家指正。

一、三论宗:缘起性空,破邪显正

三论宗依龙树的《中论》、《十二门论》和提婆的《百论》等三部论书立宗。此宗的学统,在印度的初祖是龙树菩萨,在中国的谱系是鸠摩罗什—僧肇—僧朗—僧诠—法朗—吉藏。三论宗印度初祖龙树是释迦牟尼圆寂后第一个重要的大乘佛教学者。其《中论》、《十二门论》等,发挥缘起性空的学说,为大乘佛学建立了牢固的理论基础。三论宗中国初祖鸠摩罗什大师本印度人,长于龟兹(今新疆境内),出家后,精通大乘经论。罗什于后秦弘始三年(401)来到长安,在逍遥园翻译经典,姚兴待以国师之礼,四方义学沙门闻风而至。罗什大师前后翻译经律论多部,其中最为著名的有《法华经》、《维摩诘经》、《阿弥陀经》、《金刚经》等。罗什大师门人号称三千,其中以僧肇最为突出。陈、隋之世,三论学者最著名者为吉藏,著作宏富,陈义精微,正式建立了三论宗。

三论宗的祖庭是长安草堂寺。三论宗的思想精髓是缘起性空和破邪显正。

缘起性空

三论宗认为世间、出世间万有诸法,都是由众多因缘和合而生,叫缘起;离开了众多因缘事物就不存在,叫性空。把缘起和性空统一起来,就是中道。为了阐明这一理论,三论宗设立了真俗二谛和八不中道等义。从俗谛说事物在缘起上是有,从真谛说诸法在本性上是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缘起性空,真谛俗谛圆融不二,就是中道。三论宗所依据的是般若学,般若思想是佛教的根本思想,它的最主要的真谛就是“空”的理论。世人之所以沉迷三界六道,头出头没,长劫轮回,就是因为迷于现象的有,而不能打开慧眼洞透幻象,看到它本性的空。迷于幻象,就是执迷不悟的凡夫众生;看到空性,就是破迷开悟的诸佛菩萨。凡夫众生是“凡所有相,抱住不放”,如蝇逐臭,如蛾投火,如渴鹿乘阳焰;诸佛菩萨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乘着般若之舟,渡过生死大海,直达涅槃彼岸。

破邪显正

吉藏说:“破邪则下拯沉沦,显正则上弘大法”,破邪是为了拯救沉沦众生,显正是为了弘扬大乘佛法。三论宗认为凡夫众生有种种偏执偏见,概括起来有生灭、断常、一异、来去四双八类,病入膏肓,沉疴日久,慧命垂危。所以三论宗师应病与药,依《中论》“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八不偈之意,对生灭常断一异来去予以否定,令诸众生离开这八种偏见,以悟入空有不二的中道,这就是“破邪显正”的思想。宇宙万物刹那生灭变化,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但凡夫众生却认为这些都是常住不变的,执著钻营,贪著财色名食睡,造下种种恶业,流转轮回生死,长劫不能出离。执着于世间事物的现象,就生起了邪知邪见。佛法引导众生体怔诸法的空性、无常性,断除众生的三毒五欲,而使众生本具的清净自性显现出来。用般若的慧眼来看,诸法不仅没有真实的去来的现象,也没有真实的生灭的现象,诸法从根本上说没有生灭变化,世人所见的生灭变化只是一种假相而已。破除了邪知邪见,见到了诸法实相,就超越了生死轮回,获得了究竟解脱。

二、唯识宗:万法唯识,转染成净

唯识宗因强调没有心外独立之境,主张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而得名。又因剖析一切事物(法)的相对真实(相)性而称为法相宗,因玄奘大师和弟子窥基住持大慈恩寺创立宗派而称为慈恩宗。法相宗创始人玄奘曾大师游学印度17年,回国后翻译了瑜伽系经典,并糅译了《成唯识论》,奠定了法相宗的理论基础。其弟子对唯识典籍进行注疏,特别是窥基,著作等身,有“百部疏主”之称。唯识宗所依经典以《瑜伽师地论》为本,其主要理论为三性说,即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凡夫妄情妄念普遍计度(周遍观察思量)一切法(事物),并虚妄地分别执着,是“遍计所执性”;万法皆无自性,不能单独生起,须依靠众缘和合,才能形成,是“依他起性”;在依他起性的基础上,远离遍计所执性的谬误,断除对一切现象的虚妄分别,获得对事物本质的真实认识,体证真如是圆满、成就、真实的,是“圆成实性”。

唯识宗祖庭是长安大慈恩寺、兴教寺。唯识宗的思想精髓是万法唯识和转染成净。

万法唯识

大乘佛教的“一切皆心造”思想,在唯识学中具体化为“一切由识变现”的理论。对这个观点,常人往往会提出责难:“既然一切由识变现,那么你倒变出一个东西出来给我看看?”这是没有理解佛教基本原理而产生的疑问。佛教认为,各人业力不同,果报不同,所生存的环境也不同。依报随着正报转,正是每个人的业力,变现出了他自己所依存的器世间。那么业力到底从什么地方而来?业力是深深植根于心识之中,是由我们的心识决定的。一个人的修行是否成功,关键就在阿赖耶识这个“种子”上。善的“种子”就可以修得善果,恶的“种子”就必然招致恶果。要修成罗汉,就得有罗汉的“种子”;要修成菩萨,就得有菩萨的“种子”;要修成佛,就得有佛的“种子”。四圣与六凡,皆是种子生。天堂与地狱,皆是心所造。一切皆是我心,我心即是一切。

转染成净

既然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我们的心识就要念念清净念念佛,就要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要不断地清除心识中的染污,转变凡夫的心识而成就佛的智慧。和谐世界,从心开始。清净世界,从心开始;庄严世界,从心开始。由于我们的心识被无明所遮蔽,看不清诸法实相,流连火宅,众苦交煎。心净则国土净,心安则众生安,心平则天下平。去掉心识中的染污,心无挂碍,才能“无有恐怖,远离颠梦想”,才能以内在生命的纯净与安宁,来创造外在世界的纯净与安宁。《华严经》说:“染污众生住故,世界海成染污劫转变;修广大福众生住故,世界海成染净劫转变。”佛自受用的庄严净土,就是由佛的清净心所造。转染成净,净化心识,就净化了国土,净化了自然,净化了社会,净化了世界。人心的清净,就会有国土的清净。心识的庄严,就会有国土的庄严。

三、天台宗:一念三千,三谛圆融

天台宗因创始人智顗大师常住浙江天台山而得名。其教义主要依据《妙法莲华经》,所以也称为法华宗。智顗的宏文伟著天台三大部,是天台宗的根本典籍。天台宗思想,启蒙于北齐慧文。慧文确立了一心中观空、观假、观中的“一心三观”理论。慧思发扬光大,兼重定慧,是天台宗止观双修的起缘。慧思传智顗,智顗加以继承发展,形成了以“一念三千”和“三谛圆融”为中心思想的独立宗派。天台宗是中国佛教中最早创立的一个宗派。

天台宗的祖庭是天台山国清寺。天台宗的思想精髓是一念三千和三谛圆融。

一念三千

“一念”指心念活动的最短时间;“三千”表示世间与出世间之总现象。天台宗认为:“凡起一念,必属一界”,一念心起,必然属于十法界中的某一个法界。起了嗔恚的一念,就是地狱道的因;起了贪婪的一念,就是饿鬼道之因;起了愚痴的一念,就是畜生道之因。起了我慢贡高的一念,就是阿修罗道之因;起了十善五戒的一念,就是人道之因;起了上品十善业的一念,就是天道之因。在六凡法界之外,还有永绝生死流转的四圣法界。起了与“四圣谛”相应的一念,就是阿罗汉界的因;起了与“十二因缘”相应的一念,就是辟支佛法界的因;起了与六度四摄、自觉觉他相应的一念,就是菩萨法界的因;起了与慈、悲、喜、舍相应的一念,就是佛法界的因。起一念就是一个受生之因,超越世间的四圣法界也从这一念相应而起,可见这一念,就是提升与堕落、成魔与成佛、此岸与彼岸、轮回与涅槃的转关!佛教修行用功的关键点,就是要牢牢抓好这一念。“一回入草去,蓦鼻拽将回”,“吹毛用了急须磨”!

三谛圆融

三谛是空谛、假谛、中谛。《中论•四谛品》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一切事物都由因缘而生,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一切现象都是暂时的、瞬间的,刹那即灭,空无自性,这是“空谛”、“真谛”;一切事物虽无永恒不变的实体,却毕竟有如幻如化、千奇百状的相貌,这是“假谛”、“俗谛”;诸法既有空性的一面,又有假有的一面,非空非假,这就是中谛。“中谛者统一切法,真谛者泯一切法,假谛者立一切法。”天台宗认为,空的本性与假的缘起不是两个方面,说“空”时当下就是“假”,说“假”时当下就是空,因此空假两者完全统一在中谛之中,性空不妨碍缘起,缘起不妨碍性空。空谛、假谛、中谛,就像“水”、“波”和“湿性”,是一而三,三而一的,圆融相即而不可分离。也好像同镜子的光明质性、镜子中的影像、镜子的本身。镜子的光明质性是空,镜中的影像是假,镜子的本身即是中。镜子的本身(中)是光明性(空)和影相(假)的统一。体证三谛圆融的思想,既可以由假入空,上求菩提,无住生心;也可以由空现假,下化众生,广行善事。

四、华严宗:圆融无碍,相互成就

华严宗以《华严经》为根本典籍,故名。又因实际创始人法藏号贤首,也称贤首宗;华严宗以发挥“法界缘起”的思想为宗旨。学统传承为杜顺—智俨—法藏—澄观—宗密。华严宗推戴杜顺为初祖,而实际创始人为法藏。法藏详尽发挥智俨的思想,正式创立了华严宗。华严宗用四法界、六相、十玄等法门,来阐明法界缘起理论。四法界是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事法界是形形色色的现象世界(“杂”),理法界是清净的本体世界(“纯”),这两种世界互相包容而无妨碍(纯杂无碍),叫做“理事无碍法界”。各种事物之间也都互相包容而无妨碍,叫做“事事无碍法界”。十玄门是从各种角度阐发事物之间的圆融关系;六相说从总别、同异、成坏三方面看待一切事物,认识到每一事物都处于总别相即、同异相即、成坏相即的圆融状态。

华严宗的祖庭是西安至相寺、华严寺。华严宗的思想精髓是圆融无碍、相互成就。

圆融无碍

在中国佛教的各个宗派中,华严宗最强调圆融。所谓“圆融”,是指一切事物只有处在特定的关系中才能产生,只有联系其他事物才有意义。澄观说:“融通万法,令无障碍。”华严宗认为宇宙万法、相即相入,如因陀罗网,每个人和事物都是网上的一颗珍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摄互映,重重无尽。一切缘起的事物,不管空间上的广狭,还是时间上的长短,都圆融无碍。华严宗讲圆融的目的,在于确立万法间协调、和谐的关系,从而消除一切对立、隔阂。由此出发,烦恼与解脱、佛与众生、彼岸与此岸、短暂与永恒,也是彼此融通相通的,不存在不可超越的鸿沟,给追求觉悟的人们以极大的信心与希望,并提供了具体的修行途径。

相互成就

华严的圆融思想,导引了修行的方向:既然万法是圆融一体的,彼此之间就要相互成就、相互补台、相互帮忙,而不要相互排挤、相互拆台、相互伤害。当今世界有地区间的紧张和冲突,有国家间的争端和纠纷,有文明间的分歧与争论,有人与人间的对立和分化,有人与自然的紧张与冲突等等。圆融和谐的华严思想,在处理人与自己、人与他人、人与自然等方面的问题时,均有重要的意义。我的恩师净慧长老曾经说过,“一朵花的美丽,需要整个宇宙的生命来成就”。每个人的生命如此美丽,都是父母、众生、国土、三宝等恩深似海、众缘和合的结果,因此对此要分外感恩报恩。每一个众生都是因缘和合而生,互相关联、彼此影响,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尔时无有男女、尊卑、上下,亦无异名,众共生世,故名众生。”因为众生本质上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所以没有高下贵贱之分。“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每个人对于自己除外的社会其他成员,对于世间芸芸众生,都抱着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情怀,在走路时、大小便时、洗脸时、吃饭时、吃饭后,无不与众生息息相通,无不在为众生祈求幸福:“若举于足,当愿众生,出生死海,具众善法”,“大小便时,当愿众生,弃贪瞋痴,蠲除罪法”,“以水洗面,当愿众生,得净法门,永无垢染”,“若饭食时,当愿众生,禅悦为食,法喜充满”,“饭食已讫,当愿众生,所作皆辨,具诸佛法”,“洗浴身体,当愿众生,身心无垢,内外光洁”。

五、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禅宗因主张修习禅定而得名,以参禅悟道为宗,故称禅宗。由于禅宗偏重于修心,以心传心,直传佛祖的心印,又叫“佛心宗”。禅宗的中国传承是:初祖达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禅宗在中国佛教中影响极大,中国著名佛教领袖太虚大师说:“中国佛教的特质在禅。”禅宗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在中国佛教八宗中,禅宗是佛法的重心。自晚唐以下的中国佛教,禅宗特盛,继而走向了禅净合一的局面。

禅宗的祖庭是开封少林寺。禅宗的思想精髓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直指人心

禅宗认为人人都有佛性。人之所以是凡夫,不能成佛,是因为人的佛性被种种欲望遮蔽,生起了种种执着。佛陀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时说:“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证得。”这隐含着禅宗思想体系的四个层面,也就是“本心论、迷失论、开悟论、境界论”,简而言之就是“本心、迷失、放下、回家”。人心是佛魔同体,凡圣同居,成佛也由它,成魔也由它。直指人心,就是直指人的本心本性,直指觉悟的佛心。《坛经》说:“前念迷即凡夫,后念觉即是佛。”“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了解了清净本心,就不会心外求法、盲修瞎炼,就可以开悟成佛。修行一定要先见到清净的本心。这对现代人摆脱物欲羁缚,善用其心,有着鲜明的指导意义。

见性成佛

禅宗的见性,是断除了种种烦恼,证悟到自己的本性和佛一样,叫做见性成佛。《坛经》将见性成佛的意蕴阐发得尤为充分:“一切万法,不离自性”,“何期自性,本来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自性清净,随缘不变,在污不染;自性不生不灭,生生灭灭是幻象,不生不灭是实相;自性本自具足,不假外求;自性本无动摇,凡夫前念灭后念生妄念纷飞,真心自性则如如不动;自性能生万法,四圣凡六十法界,全部皆由自性生。见到本心本性,对现代人来说,是苦海的慈航,指路的明灯。没有见到真如佛性,就会被无明业力牵引,造作种种诸业,迷己逐物,逐物迷己。见到了自性,就能脱枷解锁,觉悟成佛,就能转化束缚的生命为解脱的生命,转化执着的生命为自在的生命,转化轮回的生命为涅槃的生命,转化此岸的生命为彼岸的生命。

六、净土宗:净化人心,和谐社会

净土宗因专修念佛往生西方阿弥陀佛净土而得名。因其始祖慧远曾在庐山建立莲社,提倡往生净土,故又称莲宗。净土宗历代祖师并无前后传承法统,均为后人据其弘扬净土的贡献推戴而来。弥陀净土信仰始于东晋慧远。他在庐山东林寺建莲社(亦称白莲社),参加的僧人、居士达123人,于阿弥陀佛像前,建斋立誓,专修念佛三昧,共期往生西方。此后,有昙鸾于北方专修净业,为建立净土宗奠定了基础。昙鸾以后有道绰,曾讲《观无量寿经》,每日只诵阿弥陀佛。善导先往玄中寺听道绰讲净土要旨,后到长安弘扬净土教义,继承道绰的传统,著有《观经疏》,正式创立了净土宗。由于净土宗修行方法简便,人人都能做到,自中唐以后广泛流行,明代以后更是十分盛行,出现了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的盛况。

净土宗祖庭是西安悟真寺、香积寺。净土宗的思想精髓是净化人心,和谐社会。

净化人心

净土宗修持方法较为简单,主要宗旨是以修行者的念佛行业为内因,以弥陀的愿力为外缘,内外相应,往生极乐净土。持名念佛方法,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只要一心专念弥陀一佛名号,就能往生净土。东晋慧远大师弘扬弥陀净土,唐代禅宗发挥自性净土。慧能说:“迷人念佛生彼,悟者自净其心。所以佛言,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大珠慧海禅师说:“若心清净所在之处,皆为净土。……其心若不净在,所生处皆是秽土。净秽在心,不在国土。”现代社会众生,生活节奏紧张、竞争压力大,众生烦恼业力厚重,方便易行人人能修的净土法门成为最宜普及修习的法门。《观无量寿佛经》中赞叹念佛人:“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芬陀利华。”念佛能净化心灵,提升品格,使业消智朗,增福增慧。净土由诸佛菩萨修行的愿力及众生的业力感召所成,我们也可以通过提升自己的心灵境界,改进自己的行为,把娑婆世界创造成清净佛国一样的和谐美妙的人间净土。

和谐社会

“十方世界皆有净土”,东方有药师佛的净琉璃世界、阿閦佛的妙喜世界;西方有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毗卢遮那佛的华严世界。这些净土世界物产丰富、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有七宝池,八功德水,绿树成行,鸟语花香。果由心造,境由业感,创造清净庄严的美好的人间净土,必须从人类心灵这个根本上着手。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不可为了金山银山为了满足私欲,而去损害污染了绿水青山。太虚大师《建设人间净土论》说:“今此人间虽非良好庄严,然可凭个人一片清静之心,去修集许多净善的因缘,逐步进行,久而久之,此浊恶之人间便可一变而为庄严之净土。不必于人间之外,另求净土,故名为人间净土。”净土就是良好的社会,是人心清静的善果;浊土就是丑恶的社会,是人心不正的恶果。

七、律宗:防非止恶,众善奉行

佛教的律宗,就是由于着重研习及传持戒律而得名。佛陀在世时,为约束僧众,制订了各种戒律。佛陀入灭时,弟子问他要跟随何人继续学习,佛陀说:“以戒为师。”律宗以《十诵律》、《四分律》、《摩诃僧祇律》、《五分律》等为基本经典。其教理分成戒法、戒体、戒行、戒相四科。戒法是佛所判定的戒律;戒行是戒律的实践;戒相是戒的表现或规定。戒体是受戒弟子从师受戒时在心理上构成一种防非止恶的功能。律宗的实际创始人为唐代道宣。道宣专研律学,著有关于《四分律》的五种著作,称为五大部。他在终南山创设戒坛,制订佛教受戒仪式,从而正式创立了律宗。因道宣住终南山,又有南山宗之称。

律宗的祖庭是西安沣德寺、净业寺。律宗的思想精髓是防非止恶,众善奉行。

防非止恶

律宗的小乘戒法有优婆塞(男居士)、优婆夷(女居士)的三皈五戒。“三皈”,就是第一皈依佛,以佛为师。第二皈依法,以法为师。第三皈依僧,以僧为师。“五戒”是第一不杀生,第二不偷盗,第三不邪淫,第四不妄语,第五不饮酒。律宗的思想有着极其强烈的现实意义。防非止恶,建立起清净的戒体,就不会为了一己的私利而伤害他人,更不能践踏底线。我曾深入到一家监狱里做佛学讲座,发现监狱里关的,都是破除了五戒的人,如杀人犯(杀)、盗窃犯(盗)、强奸犯(淫)、诈骗犯(妄)、贩毒犯(酒)。这些人之所以被关入监狱,就是触犯了五戒的缘故。遵守戒律,有利于克己利他改善人际关系;有利于增强诚信增加社会和谐;有利于克制私欲与自然和谐相处。

众善奉行

众善奉行。通常一提起律宗,人们总是联想起佛门清规戒律,这是仅仅看到了“止持”(约束住自己的恶心,不作恶)的一面,而没有看到“作持”(激发出自己的善心,多行善)的一面。佛教的根本思想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仅仅有止持,而缺乏作持,是远远不够的。律宗的大乘戒法以“三聚净戒”为主。三聚净戒就是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摄律仪戒”,主张无恶不断,因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摄善法戒”,主张无善不修,因为涓滴之水可以成河。“摄众生戒”主张无生不度,要广修一切善法以利益众生,因此也叫“饶益有情戒”。大乘菩萨戒法的精神是:愿断一切恶,愿修一切善,愿度一切众生!看到了律宗作持的一面并信受奉行,就会发现律宗在自觉的基础上,禀持着觉他的情怀,努力行善,广度众生,从而更好地“庄严国土,利乐有情”。

八、密宗:提升能量,护国佑民

密宗因修习三密(身密、语密、意密)瑜伽(相应)而获得悉地(成就),故名。密宗认为世界万物、佛和众生皆由地、水、火、风、空、识“六大”所造。前“五大”为“色法”,属胎藏界;“识”为“心法”,属金刚界。两者都具备在众生的心中。口诵真言咒语(“语密”)、手结契印(手式或身体姿势,“身密”)和心作观想(“意密”),就能使身、口、意“三业”清净,与佛的身、口、意三密相应,即身成佛。在中国弘传纯粹密教(“纯密”)并正式形成宗派的,始于善无畏、金刚智、不空等。唐开元年间,印度密教高僧善无畏译出密教经典多部,其中《大日经》成为密宗的“宗经”。一行撰《大日经疏》20卷,传授以胎藏界(理)为主的密法,是为中国密教正式传授之始。印度高僧金刚智来到洛阳弘扬密法。其弟子不空在中国译出《金刚顶经》等,也成为密宗的主要经典。金刚智、不空传授内容以金刚界密法(智)为主。不空最著名弟子是惠果。

密宗祖庭有西安大兴善寺、青龙寺等。密宗的思想精髓是提升能量,护国佑民。

提升能量

密宗的口密是咒语,咒语是帮助世人达成人生愿望的有效手段。咒语功能较多,祈求降雨、驱逐鬼魅、延长生命、治疗疾病,都能极大地解决现实人生的种种问题。密宗的持咒是对修行者心性极大的考验和磨砺。咒语需要耗费大量时间与精力反复诵持,动辄上万遍。在几十万遍的诵念过程中,修行者需要完成重复的工作,不得不时刻保持警醒,避免疏忽出错,全身心投入到修行中,在这个过程中心性得到磨练,意志得到磨砺。密宗的身密是手印,手印也是帮助达成世人心愿的有力保障。如施无畏印能让一切众生安乐无畏,与愿印满足世人愿望促使众生欢乐圆满。密宗传递出一种勃勃生机,如同其本尊大日如来一样,让人感受到扑面而来璀璨阳光,遍照乾坤,温暖和煦。

护国佑民

密宗的护国佑民的情怀非常深厚。修行密宗,让人心存爱国佑民之念,爱国佑民意识得到涵养和强化。著名的护国三经《仁王经》、《金光明经》、《法华经》中,前两部就是密宗的独家经典。这些经典都有护卫国家、繁荣社会的主旨。不空在重译《仁王经》时论说此经能护佑国家,《仁王经》传来中土后,僧侣关注救护国难便成为新常态。从佑民来讲,生活中所遇的诸种困难都可能借助密宗的神奇手段加以解决,世人在密宗帮助下可以享有更加美好的生命形态。密宗佛菩萨都发愿要佑护世人,如密宗的五方佛示现出不同的姿态,都一致想为凡人的现世生活带来护佑;毗沙门天王,则以守护神的身份护佑着密宗修习者。一行法师说密宗“拔一切苦,施无量乐”,是深得其精髓的。密宗的请雨经法、孔雀经法、守护经法、仁王经法,或关注国民生计,或息灾祈雨,或求国泰民安,或期守土为国,都极大地激发了世人的爱国、爱民之心。

依托汉传佛教八宗祖庭所创立的佛教八宗,有着丰富的佛教文化思想资源。深入挖掘整理仅传佛教八宗优秀的佛教文化思想资源,使佛教文化在现代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三论宗的缘起性宗思想,可以为超越物欲功利提供思想资源;唯识宗的万法唯识思想,天台宗的一念三千思想,可以为修养崇高心性提供精神资源;华严宗的圆融无碍思想,可以为建构和谐社会提供精神资源;禅宗的见性成佛思想,可以为成就觉悟人生提供精神资源;净土宗的人间净土思想,可以为净化社会提供精神资源;律宗的清净持戒思想,可以为坚守底线提供精神资源;密宗的身口意三密思想,可以为提升正能量提供精神资源。善用汉传佛教祖庭文化的精神资源,使佛教思想精髓在当代社会发挥出积极的作用,是一个非常迫切而重大的课题。

(本文系笔者承担的陕西省宗教局《中国佛教祖庭文化研究》课题研究成果之一。)

(责任编辑:隆慈)

精彩推荐

热门视频

专题
更多

热门文章

关注微信公众号

下载官方APP

中华网佛学频道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金融街园中园
1号院3号楼中华网大厦5层
互动/投稿邮箱:fojiao@china.com
客服电话:1814653242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7610228316
举报邮箱:jubao@china.com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关于中华网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版权声明 豁免条款 友情链接 中华网动态
京ICP备18035944号@版权所有 中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