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铜川市人民政府研究室)
【内容提要】法相宗的创始人玄奘法师曾经在唐玉华寺建立译场,翻译了法相宗的根本经典《大般若经》《成唯识论》《唯识二十论》等,所以该宗又称为玉华宗,玉华寺也成为法相宗的发祥地之一。
【关键词】玄奘法相宗玉华寺
中国佛教有八大祖庭,有六大祖庭在陕西境内,法相宗是其中之一,创始人是玄奘。他也是闻名中外的佛学家、哲学家、旅行家和翻译家,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和世界文化名人,他是中国文化人的精神偶像,曾以自己的方式影响了人类文明的面貌和进程,轰动了印度半岛、中、西亚等地,是我国最富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是丝绸之路上一位集大成者。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认为:“我相信,有史以来中国最有影响的知识分子是玄奘。玄奘的影响最大。”印度巴纳拉斯大学汉学博士卡玛•希尔说:“玄奘对于印度人,对于研究印度的历史都是非常重要的。”
法相宗,因剖析一切事物(法)的相对真实(相)和绝对真实(性)而得我。又因强调不许有心外独立之境,亦称唯识宗。它主要传承古印度大乘佛学瑜伽一系学说,其所依经典,即以《瑜伽师地论》为本,以《百法明门论》《五蕴论》《显扬圣教论》《摄大乘论》《杂集论》《辨中边论》《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颂》《大乘庄严经论》《分别瑜伽论》等十论为支的所谓“一本十支”为主要典籍,《成唯识论》为其代表作。由于玄奘在西安大慈恩寺翻译佛经近十年时间,所以该宗又称为慈恩宗。
玄奘在印度期间,学习钻研诸部经论,直接继承了印度大乘瑜伽行派的思想理论,所学各门,无不精通。他曾经在那烂陀寺讲授《摄大乘论》《唯识抉择论》,并对《中论》《百论》《瑜伽论》进行了很好的阐发,还发表了独创性的学术论文。回国后,他先后翻译了“一本十支”,并编译出《成唯识论》,奠定了法相宗的理论基础。他精研佛理,把印度佛教的经典和其他知识系统地介绍给中国,并且在我国发展了唯识学理论和因明学的理论,创立了法相宗。这些宗派和理论还通过他的弟子传到了东亚乃至世界各地。
玄奘曾经在陕西省铜川市玉华山建立译场,翻译佛经,并圆寂于此。其中,法相宗的根本经典《大般若经》《成唯识论》《唯识二十论》《辩中边论》是在玉华寺翻译的,所以该宗又称为玉华宗,玉华寺也成为法相宗的发祥地之一。本文介绍玄奘在玉华山翻译佛经的情况。
玉华山逶迤在陕西关中平原与陕北高原的过渡地带,位于铜川北六十多公里处,南距西安一百五十公里。这里松林茂盛,峰峦叠障,幽谷绵长,石窟深邃,怪石嶙峋,悬瀑飞泻,自然景观秀美,充满了灵性。有“地无大暑,夏有寒泉”“高寒清迥,远胜骊山”之美誉,位居当时关中地区四大避暑胜地(即九成宫、翠微宫、仙游宫和玉华宫)之首,为关中北部一处历史文化积淀深厚、自然景观奇特秀美的佳境,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森林公园、4A级景区。
“得非遍选天下胜,莫如兹地无烦喧”“当时此地最清凉,九成翠微不足数。”这是九百多年前的北宋诗人对玉华山最真诚的赞美。在她的怀抱里,曾经建有唐初三代帝王的避暑行宫。
武德七年(624),唐高祖李渊建造仁智宫,这里发生过“扣释太子”的事件,成为“玄武门之变”的前奏曲。贞观二十一年(647),唐太宗颁布《建玉华宫手诏》,开始营造玉华宫。到第二年初,巍峨壮观、错落有致的宫殿建筑群坐落在玉华川道。三月,正是春寒料峭的时节,唐太宗来到玉华山,兴冲冲地巡幸了刚刚落成的玉华宫,并敕令在这里再建一座大殿。经过一个月的紧张施工,一座13间大、“文重基,高敞宏壮”的宏大建筑便落成了,唐太宗亲自赐名为“紫微殿”。至此,留在典籍之中的“十殿五门”均已建成。
一、在玉华宫避暑
贞观二十二年(648)六月,唐太宗李世民诏正在长安弘福寺冒着酷暑翻译佛经的玄奘来玉华宫避暑休养。这是玄奘第一次来到玉华山,他在这里住了四个多月,一边休养避暑,一边翻译《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1卷,648年在玉华宫弘法台翻译,直中书杜行顗笔受),一直到当年十月十六日,随唐太宗由玉华宫返回京城长安。
在玉华宫避暑期间,唐太宗多次会见玄奘,玄奘谦恭朴实、博学识广、才华横溢的高尚品德,深得唐太宗的敬仰和爱慕。他想起皇宫内保存的一件十分珍贵的百金云水磨衲袈裟,认为只有玄奘这样的高僧才配披用,遂遣使回长安取来,在玉华殿举行隆重仪式,把这件袈裟和一把珍宝剃刀赐给了玄奘。
一天,唐太宗与玄奘交谈,唐太宗问玄奘:“现在正在翻译哪部经论?”法师回答:“近来正好译毕瑜伽师地论,共一百卷。”太宗说:“此论甚大,但不知是何圣所说,内容说些什么?”玄奘即告诉太宗,说:“此论是弥勒菩萨说明十七地义。”玄奘见太宗对此感兴趣,便将十七地之大义逐一讲解。太宗听后深爱此论,当即遣使回长安取来100卷《瑜伽师地论》稿,用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将《瑜伽师地论》看完,感慨万端对大臣说:“朕观佛经,譬犹瞻天望海,莫测高深。法师能于异域,得是深法,朕比以军国务殷,不及委寻佛教。而今观之,宗源杳旷,靡知涯际。其儒道九流比之,犹汀滢之池方溟渤耳。而世云三教齐致,此妄谈也。”并命人将玄奘所译经论,手抄九份,分赠给雍、洛、并、相、荆、杨、凉、益等九州,“使其得以珍重收藏,并让全国吏民同沾雨露,共闻未闻之义。”玄奘肯请唐太宗为他新译的《瑜伽师地论》作序,唐太宗愉快地答应了,这就有了流传千古、盛名永久的《大唐三藏圣教序》。
在《大唐三藏圣教序》中,唐太宗高度赞扬玄奘舍身求法、西天取经的大无畏精神,说“有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幼怀贞敏,早悟三空之心;长契神情,先苞四忍之行。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赞颂他“总将三藏要文译布中华”的不朽胜业。太子李治奉闻圣文,也写了《述三藏圣教序记》一文,给予以很高评价。如今,由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褚遂良所书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和《述三藏圣教序记》两块石碑,保存在西安大雁塔底层南门两侧的砖龛内,供游人观瞻。
二、在玉华寺译经并圆寂于此
永徽二年(651)九月三日,唐高宗下诏废玉华宫为玉华寺,诏令将玉华宫苑内原是老百姓的田宅土地,一并归还本主。从此,关中地区规模最大、富丽堂皇的大唐避暑行宫玉华宫便成了佛教寺院玉华寺。玄奘建立译场之后,早就想翻译《大般若经》,但“京师人众,竞来礼谒”,于是上表高宗皇帝,请求去玉华寺译经,得到准许。显庆四年(659)十月,已经59岁的玄奘带领他的高足窥基、神昉、嘉尚、普光等人以及大学者沈玄明,来到京城长安以北二百多华里的坊州玉华寺,建立译场,继续他的翻译事业。
初到玉华寺,看到玉华山景色依然秀丽,他动情地说:“这里就是阎浮兜率天!”译场日程安排得严严密密,清静幽宁的玉华寺云光殿、嘉寿殿、庆福殿、八桂亭和玉华殿,都曾做过译场。
显庆五年(660)正月一日,玄奘在玉华寺玉华殿开始翻译《大般若经》,这部经卷全称《大般若波罗密多经》,意为“智慧到达彼岸”,长达600卷,被玄奘誉为“镇国之巨典、人天之大宝”,是法相宗的一部根本大典。在翻译过程中,玄奘惟恐自己因体力不支而难以完成,因而稍有精神,便日夜劳作,并经常对参加翻译的人员说:“此经部轴甚大,每惧不终,人人努力,加勤勿辞劳苦。”经过近四年的日夜操劳,终于在龙朔三年(663)十月二十三日译完这部六百卷、二十万颂、四处十六会的煌煌大典,并举行了隆重的请经和庆祝仪式。
玄奘从印度取经归来的19年中,共译经论75部,总计1335卷,每年平均译经70卷。而从显庆四年(659)十月来玉华寺,到麟德元年(664)二月的四年中,共译出佛经14部、682卷,年平均译经170卷,占其平时译经的一半以上(见下表)。
玄奘在玉华寺翻译佛经一览表
序号经名卷数类别起止时间地点参与翻译人员
1阿毗达摩发智论20毗昙显庆二年(657)正月二十六日至显庆五年(660)五月七日开始于西京顺贤阁,完成于玉华寺玄则笔受
2成唯识论10毗昙显庆四年(659)闰十月云光殿大乘基笔受
3大般若波罗蜜多经600般若显庆五年(660)正月一日至龙朔三年(663)十月二十日玉华殿大乘光、大乘钦、嘉尚等笔受
4阿毗达摩品头足论18毗昙显庆五年(660)九月一日至龙朔三年(663)十月二十三日云光殿大乘光等笔受
5阿毗达摩集异门足论20毗昙显庆五年(660)十一月二十六日至龙朔三年(663)十二月二十九日明月殿弘彦、释诠等笔受
6辩中边论颂1毗昙龙朔元年(661)五月一日嘉寿殿大乘基笔受
7辩中边论3毗昙龙朔元年(661)五月十日至十三日嘉寿殿大乘基笔受
8唯识二十颂1毗昙龙朔元年(661)六月一日庆福殿大乘基笔受
9缘起经1毗昙龙朔元年(661)七月九日八桂亭神昉笔受
10异部宗轮论1史传龙朔二年(662)七月十四日庆福殿大乘基笔受
11阿毗达摩身足论3毗昙龙朔三年(663)十二月三日至八日玉华殿大乘基笔受
12五事毗婆沙论2毗昙龙朔三年(663)六月四日八桂亭释诠等笔受
13寂照神变三摩地经1经集龙朔三年(663)十二月二十九日玉华殿大乘光笔受
14咒五首经1密教麟德元年(664)正月一日玉华殿大乘光笔受
1999年3月22日是玄奘圆寂1335周年纪念日,“1335”恰好与玄奘平生所译经卷的总数1335卷相巧合。正是这个殊胜因缘,由中国玄奘研究中心、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上海大学东亚佛教中心和陕西铜川市政府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第二届国际玄奘学术研讨会”在陕西铜川市举行,来自美国、俄罗斯、德国、日本、韩国、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泊尔等9个国家和中国大陆、台湾省、香港地区的代表共137人出席了会议,这也是首次在玄奘生活并圆寂的地方召开的高规格、高层次的国际佛教学术会议,对弘扬玄奘精神、传承优秀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大般若经》译完玄奘就累倒了,愈来愈感到病体不支,自知寿命将尽,便告诉门人说:“我来玉华,本缘般若,现今译事已结束,我的生涯也当尽了。倘若无常前来索命,你们为我送终,应当俭省从事。可用苇席装裹我的躯体,选择这儿山间僻静所在简单安放就行了,我的不净身骨不要靠近宫殿寺院,应当屏放在幽远的地方。”门徒们听了法师的遗言,个个哀哽掩面拭泪都以柔言宽慰说:“法师的气力还可以,尊颜又不异于平常,为何忽出此言,令我们伤心不已!”玄奘平静地说:“这个只有我自己清楚,你们怎么会明白呢?”
麟德元年(664)正月初九傍晚,玄奘在房后跨越一小水渠时不慎失足跌倒,擦破小腿皮肤,遂被抬回寝室。从此病势愈重,气息微弱,沉沉昏睡,时有谶语梦话。二月三日,玉华寺检校翻经使人许玄备上奏朝廷云:“法师因损足得病。”二月四日深夜,瞻病僧明藏禅师见法师闭目默然合掌良久,随后以右手缓支面颊左手徐伸在左腿上两足叠放右胁而卧。此后便不饮不食祥怡寂然。明藏禅师轻轻拈取新棉细丝,小心翼翼地停置在玄奘鼻下仔细观察,几乎看不出一丝动静。二月五日半夜,玄奘安然告辞人间,圆寂于玉华寺肃成院,终年64岁。
三、唐以后的玉华寺
玄奘圆寂后,在玉华寺所译经卷,敕命运往长安大慈恩寺收藏,参加译经的人员也撤回京城,这里的佛教失去了往日的繁荣景象。由于没有皇家的关注和资助,玉华寺渐渐地失去往日的昌盛。683年,唐高宗去世,其子李显即位,史称中宗。而仅仅过了两年,武则天夺取了皇位,因朝廷权力之争,王公大臣们也无心光顾玉华山避暑礼佛,玉华寺庞大的建筑群因无人维修而逐渐破损。到北宋时,玉华山的宫殿已经一椽不存。此后,经过金、元、明、清,除了遗留的石窟、佛像、金刚石、佛足印石以及部分碑石尚保存完好外,大部分当年玉华宫的建筑物及装饰品已经埋入地下,或者毁坏,地面上的建筑荡然无存,就连杜甫诗里那尊石马,也不知去向。但这些丝毫不会影响它在历史上作为佛教圣地、法相宗祖庭的地位。
经历一千多年的风雨剥蚀,虽然当初那高大、瑰丽的宫廷建筑荡然无存,但玉华山婀娜的身姿依然,美丽的风光依旧,优美动听的传说故事世代传颂。玉华山有玄奘法师留下的遗迹,有大自然所垂青的秀丽风光,二者相得益彰。走进玉华山,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精神与物质并存的两座大山。正如已故著名国学大师季羡林所赞誉的那样:“玉华宫这个地方,在我们赤县神州,是山明水秀,属于‘江山如此多娇’这个范畴的名山胜地,是大自然独垂青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表现。”
近年来,玉华宫景区修通了连接省道305线直通景区的旅游专线,延西高速在景区外留有出口,方便了游客参观。景区内水、电、路、宾馆等强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修建了供游人休闲游乐的亭台楼阁及登山石阶,使这里已经成为玄奘精神与思想的重要传承地,成为人们拜谒玄奘遗迹的一处圣地,成为陕西北线旅游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吸引了大省内外大批游客前来游览。2008年6月18日,在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中扮演孙悟空的著名表演艺术家六小龄童,专程来玉华山朝拜他的“师父”玄奘法师,被聘请为“玉华玄奘研究所名誉所长”“玉华玄奘纪念馆名誉馆长”。2015年7月,玉华山六小龄童建成开馆,为丰富玉华山玄奘文化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玄奘出生于河南,对佛教做出主要贡献的地方在陕西,其中最辉煌的岁月在铜川玉华山。玉华山是玄奘法师晚年著述译经生活的场所和圆寂的地方,在玄奘进行学术活动、建立法相宗过程中起过重要作用,这里是玄奘学术生涯的精髓所在。玉华山的灵气成就了玄奘的事业,玄奘的成就使玉华山名震寰宇。由此可见,唐玉华寺是法相宗的重要祖庭,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一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