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佛学
当前位置:佛学首页 > 学术观点 > 正文

丁良艳:何谓“念佛三昧”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内容提要】“念佛三昧”是佛教诸多修行法门的一种,是净土念佛和参禅入定相结合的重要体现。目前佛教界通行的“念佛三昧”概念,普遍偏向于具体的行持,对于“念佛三昧”所涉及到的修行境界,往往简单化为“一心不乱”。事实上,从佛经及历代高僧的论疏来看,念佛三昧的修行参杂着甚深的佛理,也包含着渐次的境界差别。在佛教各宗大融合的当代,充分理清并理解“念佛三昧”的含义,有助于更好的理解和践行当代的佛门行持。

【关键词】念佛三昧 修行法门 住心一境 感应道交 一念虚空 是心是佛

“念佛三昧”是佛教诸多修行法门的一种,后来被汉地佛教的净土宗吸收,成为净土宗念佛法门的重要内容。《仁王般若經疏》中说到:“常入见佛三昧者,证念佛三昧也”,《大智度论》中说到:“是诸菩萨欲度众生,诸余三昧无如此念佛三昧福德能速灭诸罪者。”可以说,念佛三昧既是佛菩萨度化众生的一种方法,亦是佛教修行的一种境界。

念佛三昧的思想从印度而来。从佛经来看,“是开始于佛陀在耆阇崛山的说法”,后来经过王舍城、祇园的说法后,整个念佛思想体系变得更加完整。之后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中都有对念佛思想的阐释。念佛三昧传入中国之后,最早由东晋的慧远大师提出,此后净土宗祖师昙鸾、道绰、善导等人都进行过讨论,天台宗、唯识宗、三论宗等各个宗派也都从不同的角度对念佛三昧的思想作进一步的发挥,从而形成了丰富多彩而又圆融并包的念佛哲学。

对念佛三昧的理解,可以从方法论和境界论两方面来把握。

一、方法论中的念佛三昧

从方法论上讲,念佛三昧是念佛法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念佛见佛、证入三昧的最高法门。

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中说到:“念佛三昧有大福德,能度众生。是诸菩萨欲度众生,诸余三昧无如此念佛三昧福德能速灭诸罪者。”《华严经》曰:“若能菩提心中行念佛三昧者,一切恶神、一切诸障不见是人,随所诣处,无能遮障也。何故能耳?此念佛三昧,即是一切三昧中王故也。”东晋的慧远大师也顺之论述到:“又诸三昧,其名甚众。功高易进,念佛为先。”从佛经上的记述,到净土高僧的阐释,都将念佛视作证入三昧的最方便法,行念佛三昧能速灭诸罪、破除业障,是证悟成佛的径中之径。

念佛三昧的具体修习方法经历了一个历史的演变。

汉地佛教最早提出“念佛三昧”法门的是东晋的慧远。慧远的念佛三昧是“以观想念佛为主……即六时与大众在法堂中坐禅入定,观想佛的相好”,这其中也参杂着对佛理的甚深悟解,甚至融合了道家思想中的“澄怀观道”。他在《念佛三昧诗集序》中说道:“穷玄极寂,尊号如来。体神合变,应不以方。故令入斯定者,昧然忘知,即所缘以成鉴。鉴明,则内照交映,而万像生焉,非耳目之所暨,而闻见行焉。于是睹夫渊凝虚镜之体,则悟灵相湛一,清明自然。”表征穷玄极寂的如来与三昧入定的修行相结合,既能感得渊凝虚境的空体,又能证悟灵明湛然的心性,从而破除尘昏俗累,获得身心解脱。

随着弥陀信仰在汉地的传播越来越广,念佛三昧法门也被更多的修行者关注,其修行方法也不断的发展。隋唐之际的净土高僧道绰法师,在《安乐集》中对“念佛三昧”进行了详细的辨析,将念佛三昧的具体修法分为“一相三昧”和“一行三昧”,二者分别是:

一相三昧法门:“有菩萨闻其世界有其如来现在说法,菩萨取是佛相以现在前,若坐道场,若转法轮,大众围绕。取如是相,收摄诸根,心不驰散,专念一佛,不舍是缘。如是菩萨,于如来相,及世界相,了达无相,常如是观,如是行,不离是缘。是时佛像即现在前,而为说法。”一相三昧法门的重点是“相”,即佛陀宣法的相状,从有相念至无相,从无相又通达有相,从而念佛而见佛宣法之相,证入三昧。这与慧远的念佛三昧思想一脉相承。

一行三昧法门:“若善男子、善女人,应在空闲处,设诸乱意,随佛方所,端身正向,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名字,念无休息。即是念中,能见过、现、未来三世诸佛。”一行三昧的重点在于“专称名字”。道绰对此分门别类的指明,将其放在和一相三昧平等的地位,正体现了念佛法门从念“相”向念“名”的转变过程。

唐代的善导大师是净土念佛理论的集大成者。在他的阐释下,念佛之“念”的具体方法已经全面侧重于“称名念佛”。念佛三昧法门的重点,从观想入定,转变为念佛名号,即通过专念阿弥陀佛的名号来证入三昧境地。他在《观经四贴疏》中说到:“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善导将《观经》中的教法分为定善和散善二门,定善即是观想极乐世界庄严相好,散善则是三辈九品的具体行持。但总而言之,一部《观经》,在古来大德判为“以观佛三昧为宗”(即以观想为主的修行),到了善导的阐释体系中,加入了“亦以念佛三昧为宗”,并尤其强调持名念佛的修行。

善导大师的念佛思想对后世形成了深远的影响。念佛三昧法门在后世的流传中,也就越来越侧重于称念佛名、一心不乱。明代的袁宏道在《西方合论》中甚至明确的提出:“念佛之法,名一行三昧,惟在决定,若不得念,既有散漫,三昧不成。”也就是说,念佛三昧的修行方法,已经完全等同于通过念佛名号而达到心不散乱的修行了。

二、境界论中的念佛三昧

三昧是禅定的别称,即息心、止虑。《大集经•菩萨念佛三昧分》中曰:“当知如是念佛三昧,则为总摄一切诸法,是故非彼声闻、缘觉二乘境界。”可以说,念佛三昧,正是大乘佛法追求的修行境界。对于佛教徒而言,念佛的目的是为了见佛、成佛,实现真正的涅槃解脱。就念佛而深证的三昧之境而言,可从三重境界来理解:

1.住心一境,心不颠倒

早期的净土高僧将《佛说观无量寿经》一致判为“以观佛三昧为宗”,观佛三昧实际上就是观相三昧、一相三昧,是念佛三昧的一种。该经提到的第八观对极乐世界庄严宝相作了详细的描绘,并明确说明:“作是观者,除无量亿劫生死之罪,于现身中得念佛三昧。”

观极乐世界的一切庄严宝相,包括诸佛天人的相好光明、七宝池、八功德水、宝楼、宝树等,是念佛三昧的第一重境界。这一境界的核心,在于“住心一境”、“心不颠倒”。

善导在《观经四贴疏》中说到:“今此观门等,指方立相,住心而取境,总不明无相离念也。”“方”指西方,“相”指极乐世界的光明相好。善导从末法时代凡夫根性低劣的角度,批判了唯识法身观和中道的虚空观,认为三十二相、八十中好是真而不是假。道绰在《安乐集》中对“相”解释为:“凡相有二种:一者,于五尘欲境,妄爱贪染,随境执著,此等是相,名之为缚。二者,爱佛功德,愿生净土,虽言是相,名为解脱。”在道绰看来,极乐世界的庄严宝相就是解脱之相。善导又说到:“心境相应为正观,心境不相应为邪观”。立极乐世界的光明相好以为境,住境安心,心境相应而不颠倒,这就是念佛三昧的第一重境界。

2.念佛名号,感应道交

念佛名号,即口念“阿弥陀佛”或“南无阿弥陀佛”,念念不断,终至证悟念佛三昧。这个时候的念佛三昧,虽然表现为音声,却又不仅仅是音声本身,而是一种包含了神秘宗教体验的感通境界。

北魏的净土高僧昙鸾大师在解释阿弥陀佛名号的时候,说到:“名即法者,诸佛菩萨名号、般若波罗蜜及陀罗尼章句、禁咒音辞等是也。”这里的“法”,即是密法、咒术,是一种脱离了思维、语言文字等的神秘体验,是人对经验世界的超验体验。关于这种超验体验,胡伟希教授在《中观哲学导论》中进行了充分的论辩:“从无观出发,世界是一个无限性的世界。……人运用其智的直觉的能力不仅知道这个无限性的世界之存在,并且对于这个无限性的世界的本性(假如有的话)可以领会。这个无限性的世界,对于人来说,也就是价值世界与意义世界。”“正是从这种追问(即文章前面提到的“宇宙世界之终极意义之追问”)出发,它发展出关于最高存在者的学问——最有代表性的是各种宗教哲学……这些宗教思想发展出一整套神学范畴……我们将其称之为超验原理。”

这种“价值世界与意义世界”在念佛三昧中的具体体现,就是大悲愿力成就的清净佛土。借助弥陀名号而证入念佛三昧的境界,实际上就是与弥陀愿力相契合的感应道交和他力救赎:如母忆子,如子忆母。当代高僧大安法师对这种超验的体验进行了切实的描述:“由心启音,耳根收音,回复内心,如是循环不已,服从往来一句佛号。佛是本觉,念是始觉,以念起闻,以文修念,有念必闻。心光音声,融成一片,启动彰显圆通常之闻性。如是久久,根身器界渐次转换,由惠而净,从凡臻圣。神丹妙诀,潜移默运……”从念到觉,由觉转念,“心光音声,融成一片”,最终开启佛性自觉,他力救赎转向自力觉满,从而转变无明情识,这是念佛三昧的第二重境界。

3.见佛实相,悟无生忍

念佛三昧的最高境界,就是要见到所念的“佛”。近代思想家章太炎先生曾说道:“言哲学、创宗教者,无不建立一物以为本体。”佛教传入中国后,整体上看,受本土道家思想的影响,证悟成佛的方式侧重于“崇本息末”、回归“本来面目”。这种“本来面目”,从本质上讲,是对念佛本体的探究。从佛经到历代高僧的注疏,关于所见之“佛”的观点,在笔者看来,存在一种辩证的分别,即本体的“空”与“有”的对立统一。下面进行简单的论证:

(1)实相空相,一念虚空

受大乘空论影响的“念佛三昧”,强调佛本体的空性特质,强调一念虚空。

《大智度论》说:“此中实相者……不可破坏,常住不异,无能作者……舍一切观,灭一切语言,离诸心行,从本以来不生不灭如涅槃相。一切诸法亦如是。是名诸法实相。”诸法实相,是不生不灭的涅槃相,它常住不灭、离诸心行,远非心意识所能辨别的“相”可以描述,所谓实相即是非相、无相、空相。

鸠摩罗什回答慧远关于“念佛三昧”的疑问时,曾说到:“又诸菩萨得此三昧见佛,则问解释疑网。从三昧起,住粗心中,深乐斯定,生贪着意。是故佛教行者,应作是念:我不到彼,彼佛不来;而得见佛闻法者,但心忆分别。了三界之物,皆从忆想分别而有……闻是教已,心厌三界……行者即时得离三界欲,深入于定,成般舟三昧。”

鸠摩罗什是大乘空观学派的代表人物,这里他对念佛三昧的阐释可谓是“一念虚空”的代表性观点。在鸠摩罗什看来,慧远所认为的定中出现的佛相,是粗心所现的虚妄假相,是“心忆分别”的产物。当心念真正的出离了忆想分别,排除了意识思维的干扰,才真正的进入了念佛三昧。而这种“离三界欲”的境界,正是大乘空观下的三昧定境。

“空”是大乘佛教的核心概念。《大智度论》从十八个维度来描述空,即著名的“十八空说”。概括而言,是认识的主客体为空,空说、空见、空观亦是空。《心经》中描述诸法的“空相”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金刚经》更是宣称“凡一切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等,将诸法空性彻底推向了高潮。

佛教谈“空”主要是为了破“有”,强调思维方法上的否定性,而非绝对的虚无、不存在。“有”是世间众生对宇宙万相的把握和执著。佛教从事物的普遍联系性出发,将宇宙万物的本体归结为“空”。“空”既是本体,又是方法。在佛教看来,世间万物根本没有任何一个可以独立的存在,看似独立的个体,都在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和其他事物发生着联系。断掉了联系,事物也就停止了存在。因此,佛教将没有独立性的存在,规定其为一种假相、假有。这种假相是普遍联系的结果,因缘和合的果报,处于生住坏灭的变化之中。

即便事物间存在着普遍联系的特点,在大乘空观看来,普遍联系性也是空,即“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种种因缘和合之法、有为法无为法全部空无自性。《念佛的哲学》中总结说:“禅和念佛的发源地,是一种叫做‘根本空’的世界,而根本空的世界是不生的世界,即是‘无生之法’,也是无念的世界。”近代印光大师曾说道:“念佛一法,乃背尘合觉、返本归元第一妙法。”根据佛理,生住坏灭是分别意识的产物,是以时空为参照的观念的存在。在一般情况下,人的思维意识往往先验的陷入时空的框架内,处于“念念生灭”的状态,私心杂念,念念不断。从空观的角度看,念佛三昧的终极境界,就是追本溯源,回归“根本空”的境界,破除思维意识受到的时空限制,打破“念念生灭”的实有观和生灭心,从而一念不生,一心不动。

(2)万法唯心,是心是佛

大乘空论谈“空”,是完全跳出了人的认知范畴和语言概念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空”不可说,“说似一物即不中”、“大道本无言”、“性海果分不可说”。然而,由于人的主体性存在,“空”虽不可说,却可以悟!所以佛陀讲:“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又讲:“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基于对人的主体性的关注,佛之实相的概念,也就从“一念虚空”转向了“是心是佛”上来。

《大智度论》中从心的主体性角度来谈念佛三昧的修行:“从三昧起,作是念言:佛从何所来?我身亦不去。即时便知诸佛无所从来,我亦无所去。复作是念:三界所有,皆心所作。何以故?随心所念,悉皆得见。以心见佛,以心作佛,心即是佛,心即我身……因是心相,即入诸法实相,所谓常空。”

近代的印顺法师将该段经文视为“瑜伽行者的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说所本”。在这里,原本空观下的“三界虚妄”,转变成了“三界所有,皆是心作”,本来侧重方法论上的否定性的大乘空论思想,被主张本体论上的实有性的瑜伽心识说替代。心的主体性地位由是显现。于是,“随心所念,悉皆得见”。佛是心中佛,心是念佛心。直至三昧之境现前,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与佛是一体不二的。这时候,原本侧重否定性的“空”体之佛,也就等同于侧重肯定性的“心”体之佛了。

《般舟三昧经》中亦有言曰:“自念佛无所从来,我亦无所至。自念欲处色处无色处,是三处意所作耳,我所念即见。心作佛,心自见。心是佛心,佛心是我身。……设使念为空耳,无所有也。菩萨在三昧中立者,所见如是。”

《观无量寿经》言:“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

“是心是佛”的“心”,天台宗杜顺大师依《华严经》,立为“自性清净圆明体”,意思是众生自性本自具足,处染不垢,灵明不昧。禅宗六祖慧能大师依《维摩结经》,立为“自性弥陀”:“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将“是心是佛”说推向极致的是“自性弥陀,唯心净土”思想的明确提出。明代的莲池大师在《佛说阿弥陀佛经疏钞》中曰:“以愿门广大,贵在知先。观法深玄,尤应守约。知先则务生彼国,守约则惟事持名。……从兹而万虑咸休,究极乎一心不乱。乃知匪离跬步,宝池涌四色之华;不出户庭,金地绕七重之树。处处弥陀说法,时时莲蕊化生。珍禽与庶鸟偕音,琼苑共茆堂并彩。盖由念空真念,生入无生,念佛即是念心,生彼不离生此。心、佛、众生一体,中流两岸不居。故谓:‘自性弥陀,唯心净土’。”这里,持名念佛已经完全确立为摄心收念的主要法门。从持名念佛的修行入手,直至一心不乱,极乐胜境现前,此岸即是彼岸,心境即是佛境,最后“灵明洞彻,湛寂常恒”,这便是念佛三昧的“是心是佛”的境界。

结论

从佛教史的整体来看,瑜伽禅定是古印度古已有之的修行理念和修行方法,念佛则源自于佛弟子们对佛陀伟大人格的思念以及古印度“念”的实修传统。念佛三昧最早传入中国时,是沿承了古印度佛教的念佛特征的,主要以观想为主,注重禅定体验。然而随着汉地佛教的发展,以及持名念佛的兴起,念佛三昧之“念”,从具体修行上来说,越来越偏重于称名念佛,以至于后世的经书中,念佛三昧修法和持名为主的一行三昧几乎已经成为了同义词。而同时,大乘佛理中并行不悖的空观思想和瑜伽心识说,为念佛三昧之境提供了两种相互对立却又圆融并包的阐释系统,使念佛三昧的境界,呈现出从住心一境、感应道交、虚空念佛和心佛不二的渐次变化。

(责任编辑:隆慈)

精彩推荐

热门视频

专题
更多

热门文章

关注微信公众号

下载官方APP

中华网佛学频道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金融街园中园
1号院3号楼中华网大厦5层
互动/投稿邮箱:fojiao@china.com
客服电话:1814653242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7610228316
举报邮箱:jubao@china.com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关于中华网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版权声明 豁免条款 友情链接 中华网动态
京ICP备18035944号@版权所有 中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