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佛学
当前位置:佛学首页 > 学术观点 > 正文

达摩大师“面壁影石”之谜

去少林寺参观、游玩的游客应该都听说过,少林寺里有一块神奇的石头,名叫“达摩影石”,又称“面壁影石”。据说,达摩大师在少林寺后山面壁九年,精诚所至,其坐像映入石中,石头上隐约有达摩影像,故称该石为“面壁影石”。这块石头乃少林寺镇寺之宝,历代文人大儒在游览少林寺时,皆对“面壁影石”作一番考察,探索其中的奥妙之处。

少林寺后山达摩洞(邹相摄)

据《登封县志》中记载:“达摩在少林寺五乳峰上的石洞内面壁九年,影入于石。所以叫面壁石。石长三尺有余,白质黑纹,如淡墨画。隐隐一僧,背坐石上,露其侧额,衣褶仿佛全有。”文中,编者对达摩大师的“面壁影石”进行了具体的描述,而且还提到:“达摩面壁的洞中石壁有一凹槽,高1米,宽60厘米,是刻取影石以后留下的痕迹。”

明代时著名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曾云游中国名山大川,留下一批珍贵的考察记录。他在明嘉宗天启三年(1623年)二月二十四日的《游嵩日记》中写道:“下至初祖庵,庵中供达摩影石,石高不及三尺,白质黑章,俨然西僧立像。”他所提到的达摩影石,与《登封县志》中所载的石质和纹色相同,但像乃是立、是坐,却不相同,可见“达摩影石”已有两种不同的记录了。

清代姚元之的《竹叶亭杂记》中,对“达摩影石”也有生动的描述:“河南少林寺后殿西壁前设供桌,供一石,高几二尺强,上下宽五寸七不等。石面似平,凹凸实不平不净也。即之,一粗石,了无异处。向之后退,至五六尺外,渐有人形;至丈余,则俨然一活达摩坐镜中矣。”这说明,清代时达摩影石也是存在的,不过石头质地又不同。

少林寺达摩面壁画像碑

明成化二年(1466年)

关于少林寺“达摩影石”的真伪之争,最激烈的要数明代了。明万历年间,有一大儒名魏校,字庄渠,他任河南督学时,曾亲自考察过“达摩影石”,并写有一篇《辨达摩面壁影移文》,文曰:“为辨息怪妄事。按少林相传,胡僧达磨面壁九年,影透入石,世以为神,书册记之。本职亲至其处,见洞石与影石形类不同,已了其妄。因命登封知县侯泰召石工微凿其痕验之,则其怪诞不待辨说而自破。仰河南府钞案,转行儒学存照,候修志书之日特与改正,以破千古之惑,免使流传四方,愚者起信,智者生疑,斯实辟邪崇正一大助也。”魏校曾任广东提学副使、江西兵备副使、国子监祭酒(国家最高学府的校长),为人刚直。为辨面壁影石真伪,他实地考察,将达摩洞石和影石进行对比,提出“洞石与影石形类不同”“其怪诞不待辨说而自破”的观点,认为达摩面壁影石为虚无之说。

明人袁宏道,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即他病逝前一年,曾到少林寺参观“初祖影石”。他说,“石白地墨绘,酷似应真像”,“应真”即罗汉。他直接说其“白地墨绘”,谓像人工所画,并在《达摩影石》诗中道:“禅月罗汉天下绝,螺烟渗石光不灭。面纹漆黑眼去棱,袖衣袖展秋云洁。幅巾谈道老先生,以刀割影影愈彻。”他诗中提到的“螺烟渗石”,即墨汁渗入石中,明确指出影像是绘上去的。其诗中提到的“幅巾谈道老先生”,指的就是大儒魏校。“以刀割影影愈彻”,说的就是魏校亲自检验石质之事。可见,袁宏道与魏校的观点相同,皆认为“面壁影石”并非真的就是达摩大师的影子入石而成。


少林寺达摩面壁影石

据少林寺史记载,达摩大师“面壁影石”在1928年“火厄”时被焚毁,1980年依照旧志所载面壁石式样复制。时下,复制的“面壁影石”在少林寺文殊殿北壁玻璃柜内供奉,高1米,宽0.5米。影石下有刻有偈语,为董其昌所书:“震旦虽阔别无路,要假儿孙脚下行。金鸡喜衔一粒米,供养十方罗汉僧。”

(作者邹相系少林寺官网主编,《禅露》执行主编,少林文化学者。)

(责任编辑:隆慈)

精彩推荐

热门视频

专题
更多

热门文章

关注微信公众号

下载官方APP

中华网佛学频道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金融街园中园
1号院3号楼中华网大厦5层
互动/投稿邮箱:fojiao@china.com
客服电话:1814653242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7610228316
举报邮箱:jubao@china.com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关于中华网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版权声明 豁免条款 友情链接 中华网动态
京ICP备18035944号@版权所有 中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