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佛学
当前位置:佛学首页 > 学术观点 > 正文

平顶山香山寺观音妙善文化研究

文章信息

作者:辛梦梦

收录于: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2017年硕士论文

内容简介

观音信仰从汉魏时期传入中国后,就开启了印度佛教义理与本土传统伦理文化融合模式,直到平顶山香山寺的妙善传说出现并广泛流传,观音信仰完成了中国本土化的转型。本文以妙善传说为切入点,探索观音信仰在中国的发展轨迹,深入剖析平顶山香山寺的观音文化内涵,内容共分三部分:

首先,分析平顶山香山寺信仰渊源。香山寺最初是由印度一位高僧云游中原时,看到汝州火炷山地势与天竺香山极其相似,便在火炷山仿照天竺圣地的佛寺修建了大悲观音院;至北宋时,因蒋之奇撰《香山大悲菩萨传》,妙善传说得到广泛流传,使香山寺香火鼎盛,并逐渐成为妙善观音的发祥地;香山寺的兴盛,带动了周边的观音寺群的出现,如白雀寺、南龙兴寺、北龙泉寺、北龙兴寺、天宁寺等十六处下院和五处水磨院等,形成以香山寺为中心的观音文化圈。由此,观音信仰推动了周边州县乃至中原佛教的兴盛和发展,并且在历代文化交流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其次,阐述妙善传说与观音本土化。妙善传说是香山寺观音文化的精髓,在平顶山及其周边地区广泛流传。(一)作者通过对妙善出生于擂鼓台、出家于白雀寺、圆寂于三姑坟、证道于香山寺等故事传说,与平顶山的观音大士塔、香山寺、观音村、白雀寺、三皇姑坟等遗址的对应关系进行分析,指出其信仰具有根源性、民间性、地域性特色;(二)对当地与观音救苦救难的传说相关的一步两眼井、五步三孔桥、三皇姑修天桥等地进行考察,指出妙善传说是观音信仰本土化的缩影。

第三,分析观音性别变化的原因。(一)政治因素。《香山大悲菩萨传》中所记述的妙善故事所发生的年代,与武则天推行千手观音信仰时间不远,作者认为是武则天的执政推进了观音女性形象的演变。(二)女性特质。女性具有慈爱柔顺,善良敦厚、极富同情心,且易于接近的特质,女性慈爱的特质与菩萨的慈悲品质相近,当众生向观音菩萨祈求时,心理更倾向菩萨是女性观音。所以,女性观音形象符合广大民众的心理需求。

总之,妙善传说使观音从印度一个救苦救难的海神发展为一个具有至高无上孝道精神的中国菩萨,由此可以窥见观音信仰在中国的发展与演变,体现了中国化特色不断加浓的过程。

(责任编辑:隆慈)

精彩推荐

热门视频

专题
更多

热门文章

关注微信公众号

下载官方APP

中华网佛学频道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金融街园中园
1号院3号楼中华网大厦5层
互动/投稿邮箱:fojiao@china.com
客服电话:1814653242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7610228316
举报邮箱:jubao@china.com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关于中华网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版权声明 豁免条款 友情链接 中华网动态
京ICP备18035944号@版权所有 中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