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佛学
当前位置:佛学首页 > 学术观点 > 正文

浅析佛教中国化在禅宗诗偈及禅茶文化的发展

从“农禅并重”到“禅茶一味”

禅茶文化是佛教中国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天宝年间,南岳怀让禅师的入室弟子马祖道一在福建建阳佛迹岭建庵弘法,三年后转至江西境内弘法建寺,广收学子徒嗣,并根据禅宗旧学进行整合创新,创建了“平常心是道”为宗旨新学禅法。他的禅法将参禅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即心即佛、非心非佛、平常心是道”,并以这三种修行阶段将禅学实践化。通过这一改革,顿悟禅法的影响力才逐渐扩大,马祖道一的影响力也随之增长,可与同一时期最具影响力的慧能大师晚期弟子无际大师相媲美。此后,马祖道一禅师建立寺院,专供禅宗僧人群居静修,以农禅并重方式实现僧众自养,最重要的是方便僧众聚集共修,探讨佛法,自觉觉他,弘扬佛法。马祖道一创立的丛林制度,使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获得了无限生机。从道信提出“能作三五年,得一口食塞饥疮”,到马祖门下百丈怀海号召“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事实上已经将禅众的劳动作为一种制度固定下来。丛林制度由此走向规范,形成规模,僧众行止有序,寺院道风井然。

禅宗寺院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独特的农禅文化。因茶有“三德”,有利于僧人的修行生活,许多山中寺院种植茶叶,寺院饮茶之风也随之盛行,并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禅茶文化。

在唐末、五代时期出现的高僧大德中,有两位以茶参禅的禅师,即北方的赵州古佛(778-897)和南方的扣冰古佛(844-928)。在那个信息传递技术极不发达的年代,身居南北、遥隔关山的他们却不约而同地悟出了“茶禅一味”之道,以“吃茶去”的机锋接引弟子,垂范禅林。两位禅师把精深奥妙的佛法禅理提炼成一杯茶,把从容、超越的生命境界融注为一杯茶,供后世慢慢品饮,也使得不产茶的赵州和盛产茶的武夷同样因禅茶而闻名天下。

据史料记载,唐贞元年间即有邑僧在天心岩下筑草为庵,植茶养生。公元928年,闽王把扣冰古佛延请到福州,拜以国师。“闽王躬迎入城,馆於府沼之水亭。方啜茶,提起茶橐子曰:‘大王会么?’王曰:‘不会。’师曰:‘人王法王各自照了。’”见于《五灯会元》的这段记载,说的是闽王招待古佛时,古佛提起茶橐子问闽王说:“大王会茶道吗?”,闽王说:“不会”。古佛说:“人王和法王真是生活在不同的境界啊。”当时世风日下,物欲横流,在古佛眼里,茶已经不单单是一种饮品,而是衡量一个人内心世界和价值取向的尺度。“人王法王,各自照了。”这恬淡的言语,也是古佛“我为法王,于法自在”的自性流露。极度崇佛的闽王对国师言听计从,从此倡导“吃茶”之道以净化人心。

宋代,大慧禅师的真传弟子道谦禅师把“茶禅一味”的精神带回文化圣地武夷山,与本土的“三教”文化、朱子理学、武夷茶文化相交融,渐渐形成了中国茶道中最具代表性的武夷茶道。道谦禅师回到老家武夷山五夫里后,主持乡里的开善寺。青年时代的朱熹一味追求开悟,当他得知“开悟之说,不出于禅”后,便追随道谦禅师在密庵、开善寺、天心庵(今天心永乐禅寺)“焚香沦茗、寄斋食粥学禅”,持续一年多时间。绍兴二十年(1155年)五月,朱熹在天心庵问禅于来访的大慧宗杲禅师,大慧禅师以茶为参禅悟佛之机、显道表法之具。天心问禅,一朝启悟,朱熹日后创立融儒、释、道之大成的朱子理学体系,其灵感之源即由此激发。

明末清初,当时住持天心永乐禅寺的超位禅师、住持天成禅院的超煌禅师、先后住持莫庵和天心永乐禅寺的铁华上人、驻锡梧桐窠的僧衍操都是漳州人;驻锡青狮岩的兴觉和尚是晋江人;驻锡天心永乐禅寺的释超全是厦门人。其时,武夷山中的每个寺院几乎都有闽南僧人常住。他们普遍嗜茶,常在天心永乐禅寺举办茶宴,一起宣习工夫茶艺,以茶谈禅,以茶论道,以茶说经。一代茶僧释超全在天心永乐禅寺常住时,写下了《武夷茶歌》、《安溪茶歌》等脍炙人口的作品,成为后世研究茶叶的珍贵史料。在闽南籍僧人的传播和推动下,乌龙茶制作工艺很快传到闽南和潮汕,直接促进了安溪茶和潮汕工夫茶的兴起。

从“茶之三德”、“茶之六度”到“生活禅”

对出家人而言,茶有三德。一为提神,夜不能寐,有益静思;二是帮助消化,整日打座,容易积食,饮茶可以助消化;三是使人不思淫欲。唐宋时期,佛教盛行,寺必有茶,教必有茶,禅必有茶,特别是在南方寺院,几乎出现了无寺不种茶,无僧不喝茶的嗜茶风尚。许多寺院不仅重视茶叶,而且也是生产、宣传、和研究茶叶的中心。因为在古代,寺院最有条件研究茶叶与提高茶叶品质。那时的寺院都有一定的田产,僧人们也有更多的时间探究茶的采造、品饮艺术,吟诗作文宣传茶叶文化,故有“自古名寺出名茶”之说。

佛教寺院不仅对茶叶的栽培、焙制有独特技术,而且十分讲究饮茶之道。寺院内设有“茶堂”,是专供禅僧招待施主、品尝香茶、辩论佛理的地方;法堂内的“茶鼓”是召集众僧饮茶所击的鼓。寺院还专设“茶头”,负责烧水煮茶,献茶待客,并在寺门前派“施茶僧”数名,施惠茶水。寺院中的茶叶,称作“寺院茶”,一般用以供佛、待客、自奉。

(责任编辑:)

精彩推荐

热门视频

专题
更多

热门文章

关注微信公众号

下载官方APP

中华网佛学频道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金融街园中园
1号院3号楼中华网大厦5层
互动/投稿邮箱:fojiao@china.com
客服电话:1814653242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7610228316
举报邮箱:jubao@china.com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关于中华网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版权声明 豁免条款 友情链接 中华网动态
京ICP备18035944号@版权所有 中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