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佛学
当前位置:佛学首页 > 学术观点 > 正文

明清观音传说和文学创作

明代戏曲、小说创作直接宣扬观音信仰的,流传最广也最具典型意义情节大体相同的香山观音传说的一系列作品。戏曲里最著名的是传奇《观世音修道香山记》三十出;还有创作于万历年间罗懋登的《曲海总目提要》;明富春堂刊本的郑振铎主持编辑的《古本戏曲丛刊》二集影印,这部传奇集中整合了宋、元以来有关香山观音传说的情节,相当饱满地塑造了主人公妙善作为虔诚信徒和忠贞孝女的形象,反映时代的思想潮流,这部作品不管是从取材还是所表达的观念,都表现出了浓厚的三教调和色彩。

明、清文人的笔记小说里包含一些观音故事的有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其中关于观音故事的构思仍以传统的救苦救难为主题;在袁枚编著的《子不语》中也有几则观音故事;还有宣鼎《夜雨秋灯录》的《先觉僧》条;慵讷居士《咫闻录》的《偷嫁观音》条;而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中所涉及的观音故事,却是借观音题材来讲儒家救贫扶弱的仁爱之道,这和六朝时期的感应故事立意已截然相反,观音在中土伦理面前已力不胜任。

明清大量的笔记小说里写到的观音故事不遑枚举,以上仅举出具有代表性的一些例子,从中可以看出所表现的不同的思想趋向。从整体而言,在佛教“通俗化”“世俗化”的潮流中,观音也在逐渐失去其作为佛教大菩萨的本质特征,这些文学体裁中所描绘的观音已经与经、律、论仪轨里的观音无关,对菩萨该保有的神圣感和神秘感也逐渐式微,表达方式也缺少了对菩萨应有的敬畏心和虔诚心,而被赋予更多民间“俗神”的性格。无论是作者的主观创作意图,还是读者、传播者接受的心理与态度,观音作为艺术欣赏对象的意义基本是大于信仰的意义了。这也反映民众信仰的一般趋势,然而正是这些作品里的活跃在民众间的观音,感知人们的喜怒哀愁,慈悲、亲切、善恶分明、救苦救难,成为人们可以倚重、仰赖的善神、福神。

(责任编辑:隆慈)

精彩推荐

热门视频

专题
更多

热门文章

关注微信公众号

下载官方APP

中华网佛学频道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金融街园中园
1号院3号楼中华网大厦5层
互动/投稿邮箱:fojiao@china.com
客服电话:1814653242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7610228316
举报邮箱:jubao@china.com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关于中华网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版权声明 豁免条款 友情链接 中华网动态
京ICP备18035944号@版权所有 中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