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他爱国爱教,禅行绵密,行持精严,率先垂范,永远激励着广大信众刻苦修行
云散水流去,杳然天地空。从19岁独自徒步前往江西永修县云居山,被虚云老和尚收为关门弟子,到为振兴佛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直至85岁安祥示寂。绍云长老一生坎坷曲折,饱受磨难,但他始终爱国爱教,信仰如炽,道念弥坚,忍辱精进,表里如一,默默奉献,无怨无悔,表现出老一辈出家人,那种来身心灵深处迸发出的坚如磐石的力量与韧性。
他始终关心时事,注重学习,关注民生,勤与思考,为国家取得的巨大进步和人民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而欣慰。我的手机里,至今还保留着他身边的一位侍者,在2019年10月1日,庆祝国庆70周年纪念大会时,给他拍摄的一段短视频。画面中的他,凝神静气地坐在方丈室的书桌前,用手机观看天安门广场阅兵的现场直播盛况。当他看到雄壮的天安门城楼,飞扬的五星红旗,广场上整齐的队伍,滚滚的铁流,欢呼的人群,他一定会想到旧中国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也一定会为中华民族当今取得的丰功伟业而心潮澎湃。他的这种家国情怀,既源于他对旧中国积贫积弱、备受欺凌惨痛历史的亲身体验,更来自于他对国家与民族、国家与宗教关系的理解与把握。
绍云长老时常谨记虚云老和尚的教诲,在匡道持统、安僧兴教、弘法利生、修建道场上,事必躬亲,兢兢业业,以身作则。复兴的丛林都按江西云居山的家风,以禅堂为主,上殿过堂,风雨无阻,直至80多岁时,因一场车祸受伤,才减少上殿做早晚课。那次车祸后,他昏迷了,刚醒来不久,就对侍者说,那时我正念还在,明明了了,没有被意外打失。临终前,他还梦见虚云老和尚与之对话,可见虚老对其影响之深,感情之浓,至死不忘。
作为佛教名人,时常有不少四众弟子前来找他问法,还有请求印证的。绍云长老告诉他们说,我自己没开悟,也没法给你们印证,多看《楞严经》吧。要是有人还不死心,拿出写好的偈颂呈给他,这时他一般是会拿香板招呼的。人们都说香板底下出祖师,真希望挨过长老香板的诸位能成为祖师。
他年轻时,记忆力好,很多经律都能背诵。老年日常课颂是《法华经》,外出时常带着手抄本,有空就温习。当年,虚云老和尚就是看中他年轻有文化,勤于背诵,过目不忘,因此纳为徒弟,悉心培养,不仅让背经律,还做很苦的横担。比如挑粪,老和尚不找别人,专让年轻的绍云去挑。他以前在家没干过这差使,没有经验,常弄得满身脏兮兮、臭烘烘的。有时干完活,晚饭都被吃光了,还得接着去坐养息香,其滋味可想而知。年轻人一般爱抱怨,他也禁不住去问虚云老和尚,为啥专让自己干苦力?老和尚说:“是为了成就你,这是多大的福报呀”。所以,后来绍云长老能建寺安僧,光绍沩仰,端赖虚老的栽培。
在培养后学方面,绍云长老也是不遗余力,尽心而为,倡印出版了《禅宗五经一论》和《沩仰宗风》等书籍。他曾经仿照云居山当年的佛学研究舍,让有文化的徒弟们在会议室一起精读《楞严经》,可惜后因事务繁忙,没能坚持下来。但褒禅寺每天下午的听经时间,常会播放慧律法师讲的《楞严经》,让弟子们反复地熏修。因为《楞严经》是虚云老和尚所特别推崇的。绍云长老常对前来接法的弟子开导说:“接法不仅是接到一张形式的纸,要学习祖师的行持,把法脉传承下去,这是很重大的事情,里面的因果很大。”传法仪式临结尾,他还会专门解释一下虚云老和尚所赞成的佛历算法,比通行的南传算法要早约五百年。
绍云长老说,在云居山时,虚云老和尚就告诉他,要他今后恢复虎丘绍隆禅师的出家道场。后来,果不其然,他接二连三复兴了褒禅寺、二祖寺、佛慧寺和圆通寺,其中佛慧寺就是绍隆禅师的道场。真是不可思议,这一切是机缘巧合,还是冥冥之中早有安排?但恢复道场的辛苦,大概只有他自己才能深切体会到了。
他一生有剃度弟子二百多名,法子千余人,皈依弟子近十万,遍布世界各地。为了延续宗门一枝香,他长年奔波劳顿,为法忘躯。每天养息香之前的开示,他总是不厌其烦地对弟子们说,修就是改,行就是做。修行就是把无始以来的习气毛病改掉,向菩萨学习,以虚老为榜样。他在讲述虚云老和尚的许多故事时,绘声绘色,抑扬顿挫,有时讲到动情处,则感慨万千,引得信众动容落泪。
绍云长老常说:“修慧必须明理,修福莫如惜福。”当年在云居山,他还是小和尚的时候,给虚老当侍者。那时条件艰苦,能吃上红薯就很满足。冬天冷,气温低,一些红薯被冻坏了,一帮小和尚不肯吃坏掉的红薯皮。虚云老和尚看见了,也不讲话,下座后,径直走到有剩红薯皮的桌子前,拿起坏掉的红薯皮就吃掉了。从此,一干小和尚们再没有谁敢浪费粮食了。他在褒禅寺也是惜福怜物,勤俭节约。一件衣服穿了多年,袜子补了又补,一部老人机用了数年,仍不舍得换掉。
他这样做,旨在为弟子们忆传统、做表率。他积极参与社会慈善助学,多次为灾区捐款,给当地民众减忧排难,褒禅寺一度被评为示范单位,曾受到全国政协原主席贾庆林在中南海的亲切接见。当时二人相聊甚欢,忘记了时间。工作人员十分纳闷,说贾主席见部长也没用这么长时间。当聊到虚云老和尚时,贾主席询问绍云长老,电视剧《百年虚云》中的情景都是真实的吗?绍云长老回答,一多半真实,有近一半是艺术加工。
绍云长老圆寂后,四众弟子十分悲痛。他们说,随着时间的流逝,对老和尚的离去更加痛心疾首,倍感惋惜,也更加怀念他的高尚品德和崇高风范。老和尚在世时,我们总觉得有事可以随时随地去请教师父,当时并没感觉到机会难得,所以不知珍惜,现在后悔莫及,悔之晚矣,也于事无补。
“斯人已逝,幽思长存”。绍云长老德高望重,广结善缘,影响深远,社会各界都在不约而同地以各种方式纪念他、怀念他。我在参加完他的荼毗法会后,听含山县华阳开元国际酒店的工作人员说,老和尚是含山的名片,给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文化旅游事业,带来了许多名气福气和实惠,我们都很舍不得他。来自北京某国家机关的一位人士说,绍云长老是当代佛门巨匠,禅门龙象。他匡扶宗门规制,正本澄源,普度众生,慈风远扬,是屈指可数的国宝级当代高僧。他为中国佛教的传承发扬和走向世界,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其影响力和现实意义,会随着时间的延伸而愈加广泛和深远。有关部门应该从现在起,开始组织人员收集整理抢救挖掘他的有关资料,着手建立纪念堂等工作,宜早不宜迟。现在不抓紧,将来会被动。
有人在绍云长老离世的一个月后,制作配音短视频怀念他,解说词是这样写的:“人海茫茫,世事沧桑。转眼间,绍云长老离开我们一个月了。这短短30个昼夜,在历史的长河中犹如一道闪电,瞬间而逝,然而对我们来说,却是那么漫长、那么悲痛、那么不舍……今生有缘,我们能与绍云长老相识相知。我在想,为什么他的离去,能让我们这么魂牵梦萦、肝肠寸断,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绍隆佛种,一片禅心昭日月。云水生涯,万古宗门印河山。是他道心如磐的信仰、历经磨难的经历、满腔慈悲的情怀、博学多通的学养,还是他不屈不挠的意志、儒雅高贵的气质、慈眉善目的面容、玉树临风的风度,抑或是睿智深邃的思想,隐忍内敛的特质、乐善好施的爱心,如沐春风的气场……一个人能把这些美好的精神品德和学识融于一体,每当想起他,我们就觉得很美好,很温暖,很自豪。他的离去,怎能不让人追忆与怀念,又怎能不让人惋惜与不舍?”
有一种缘份,从不曾忘记。你一盏青灯,一方木鱼,几册经卷,禅坐蒲团,潜心修行,淡泊宁静。伴随着晨晖夕暮,始终守护在我心里。千山万水,隔不断长久的思念;阴阳两界,隔不断永远的情意。就像歌曲《隔世的思念》中所唱的:“那一天那一眼和你遇见,你就成了我永远的牵绊。虽然我们相隔那么遥远,所有的感觉是那么的香甜。这一生这一世不需要誓言,你已经深深烙印在我心间。”
(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