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佛学
当前位置:佛学首页 > 学术观点 > 正文

清代观音戏简说

清代,除了搬演旧有的剧目,一些原本并无观音出场的戏剧经改编后加入了观音的戏份,如《泗州城》中观音成为收服水母的英雄;《孟姜女》(改编自《长城记》)观音是引领女主角去长城寻夫的向导;《狸猫换太子》(改编自《金丸记》)中时观音庇护被焚的李太后升天;《南华堂》(改编自《蝴蝶梦》)观音点化庄周等等。同时,新的观音戏剧也大量被创作出来,如《凤求凰》中观音是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的月老;《为善最乐》中观音派善财来人间劝善;《三世修》里观音指示黄氏女出家修行;朱佐朝的《宝印月》里观音救难等等。

清初张大复《海潮音》写观世音成道,但其人物、故事、结构、关目、排场与明刊本《香山记》出入很大。同样是为观音菩萨树碑立传,本剧却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造。《海潮音》具有丰富的思想与社会生活蕴涵,妙善的法力神通所蕴藏的关心民瘼、普度众生、救苦救难、止恶导善的人道主义精神,以及剧中鞭挞邪行暴政和佞道昏君的批判精神,是多数同类的作品(如明刊本《香山记》)所没有的。

清代给戏台上的观音形象创造了更多的表演空间,观音出场的场面越发宏大与气派,如车王府本《四面观音》中,韦陀、十八罗汉、四大金刚、金童玉女与观音齐上阵,又有吹打伴奏,戏台上想必十分热闹非凡。而宫廷戏《升平宝筏》中力求营造出观音云空现身的场景:往往前后簇拥着观音从仙楼亮相,然后观音坐在云梯上,从天井缓缓降下。清末上海三雅园剧场上演全本灯彩戏《海潮音》时,更是借用灯光设施来营造真实的舞台环境,表现观音戏中与神仙、地狱等相关的情节,提高了传统戏剧的剧场艺术。

由于明清以来的观众更多地从审美的角度,以艺术的心理来审视和看待戏台上的观音形象,清宫大戏还出现了专门的观音服饰,计有鱼篮冠、观音磕脑、观音兜、观音帔、自在观音衣、鱼篮衣等。在民间,观众对观音扮演者也可以评头论足,这样的品评也促使艺人塑造出愈来愈丰满的观音形象来。

(责任编辑:隆慈)

精彩推荐

热门视频

专题
更多

热门文章

关注微信公众号

下载官方APP

中华网佛学频道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金融街园中园
1号院3号楼中华网大厦5层
互动/投稿邮箱:fojiao@china.com
客服电话:1814653242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7610228316
举报邮箱:jubao@china.com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关于中华网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版权声明 豁免条款 友情链接 中华网动态
京ICP备18035944号@版权所有 中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