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佛学
当前位置:佛学首页 > 学术观点 > 正文

观音信仰的流传与衍化

文章信息

作者:侯坤宏

内容简介

自印度舶来的观音信仰,在汉地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不同于印度本土的一系列变化,不管是从思想学术、信仰实践立场,还是艺术、雕塑、绘画乃至民间习俗角度来看,观音信仰混合了各种通俗的理念,产生一种极为复杂的信仰内容,使得观音成为流传最广且历时最久的一位大菩萨。文章通过对观音信仰的流传与衍变进行分析,内容共有三部分:

一,观音信仰的流传。其主要表现在两个不同的层面:(一)中国汉传体系之正统观音信仰,如佛教各宗派对印度观音信仰都有传播和发展,特别是天台宗、净土宗、华严宗、禅宗、密宗等宗派。(二)与游离于正统佛教之外的民间信仰相结合后形成的本土化信仰,唐宋以来泗州大圣信仰出现于大量驱天花瘟疫的道经和民间经卷中,观音是“禳痘女神’,泗州大圣成为观世音的化身之一;另外自宋开始,因海上航道的兴起,海商、渔民对普陀山信仰特别笃厚,由此造就了以观音信仰为核心的普陀山圣地。

二,观音形象女性化的塑造。观音菩萨在中国之所以能够成功地女性化及本土化,其重要原因即妙善公主的传说。其传说把在大乘经典中本是超时空、非历史性的观音转化成为生长在中国,有名有姓、有籍贯、有生辰的历史人物。其身世表现出浓厚的道教神仙色彩,也被赋予了一般的民间善神、福神的品格。其“俗神化”的过程与宋以后的民间宗教有着重要的联系,如白莲教最高神无生老母、罗教的观音、西大乘教中的吕菩萨等皆被视为观音菩萨的化身。由此可看出观音信仰的“民间性”逐渐浮现。

三,民间观音信仰的特征。根据具有民族特色的观音文化以及民间的三十三观音、遂宁观音之乡、普陀山南海观音道场的分析,作者认为流传于民间的观音思想所具有的神通功能,即是在佛教的慈悲观、善恶有报观、生死轮回观外,还加上儒家的忠孝观,道教的咒术、符、占卜、成仙等方术色彩。乃至观音的协士“善财童子”经民间衍化,也被赋予了“招财进宝” 、“求子”等神职。这些现象,虽违背佛教本质,却能满足大众的心理需求。

(责任编辑:隆慈)

精彩推荐

热门视频

专题
更多

热门文章

关注微信公众号

下载官方APP

中华网佛学频道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金融街园中园
1号院3号楼中华网大厦5层
互动/投稿邮箱:fojiao@china.com
客服电话:1814653242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7610228316
举报邮箱:jubao@china.com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关于中华网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版权声明 豁免条款 友情链接 中华网动态
京ICP备18035944号@版权所有 中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