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光法师简介
福建南安人
2005年在福州鹅峰禅寺出家
2011年毕业于
福建佛学院
男众部研究生班
2010年至今担任福建佛学院讲师
2014年至2021年任办公室主任
浅谈现代禅修的意义及误区(上)
前言
现代人生活在一个快速发展的世界,如今的社会,科技发达,经济发展,物质生活丰富,人们在享受其便捷与幸福的同时,往往要接受比以往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工作生活家庭等压力空前加大,有时会逼得人喘不过气来。适当的压力是进步的动力,然而,长期处于高压之下,对人的身体和心理健康等都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比如现代人猝死、过劳、癌症、抑郁、焦虑、厌世等现象层出不穷就是一个明证。为了释放压力,各种按摩舒压、心理放松门诊、运动健身放松等名目应运而生,各种禅修静坐、瑜伽、太极、气功、灵修班课程等风行全球。
据美国《时代》杂志报导,美国每天有超过1000万人通过静坐来放松,纾压。在这么多种的纾压放松方法里,“禅修”已成为当代的“显学”,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研究的课题。世界各国及社会各行各业,不管是医学界、运动界、教育界,还是文学界、艺术界、工商企业界,都有从古老的禅修方法中获得灵感和智慧的案例,乃至将禅修运用在职场上,鼓励员工们以此锻炼身心。最为人所熟知的案例就是苹果手机和乔布斯。与此同时,我们也经常听到一些负面新闻,比如某某参加某身心灵课程被骗财骗色、某某参加某高能禅课程导致精神分裂跳楼等。综观现代世界各种禅修风潮,可谓泥沙俱下、鱼龙混杂、邪正并存、利害俱有,而身为这一风潮中一般的社会人士,如果没有机会经过正确的禅修学习和修炼,是没有能力去分辨其中的邪正与利害差别的,相反还会有对禅修种种错误的误解与看法,如果带来这样的错误看法去参加禅修,好一点的结果就是得到的利益小一些而已,坏一点的结果就是被人误导入歧途乃至被骗财骗色、走火入魔等等。
所以,为了让现在的人们能够真正从禅修中获得真实的利益,本文主要拟就现代人的禅修误区和佛教提倡的正确禅修方法两方面内容来进行探讨。
一、禅修的起源和定义
禅修其实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给人一般的印象就是坐禅、静坐、打坐,它是佛教以及世间很多宗教中一种基本的修炼方式,最早可由古人的散座和跪坐等演化发展而来。我国传统的静坐养生功法,历史最早可追溯到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据《庄子》一书所载,黄帝曾经向广成子仙人询问学习长寿之道,广成子则教他“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的静坐长生之法。这种静坐养生方法即成为后来中国道家的一种基本修炼方式。印度的禅修最早的名字叫瑜伽,其起源最早说可追溯到五千前在喜马拉雅山麓地带原始森林中静坐的修行者,后来被印度婆罗门教(后演化为现在的印度教)所吸收并成为其一种基本的修炼方式。公元前300年左右,婆罗门教的圣哲帕坦伽利(patanjali)撰著了《瑜伽经》,印度教瑜伽理论才真正完整成形。
公元前6至5世纪,印度北方迦毗罗卫国的释迦太子出家修行得道成佛,创立了佛教。禅修也是佛教当中主要的修行方式之一,佛教所主张的禅修既有类同于当时婆罗门教瑜伽禅修的部分,更加进了佛祖释迦牟尼佛悟道的内容在里面。佛教主张通过实践戒定慧三无漏学及八正道等证悟宇宙人生实相(主要是苦集灭道四圣谛等真理),以此作为禅修的主要内容和目标,其中特别重视禅修的前行基础戒和正见,以及最后智慧、悟道、解脱成佛、普度众生等为目标。
以上简单介绍了禅修的起源和由来,那么禅修是什么?本文就以佛教的角度综合各个宗教禅修的内容用如下几个方面来简略解释它:
禅修是梵文禅那(Dhyana)的简称,或云禅定,或云止观,或云定慧,或云瑜伽(梵语Yug或Yuj,意译相应),或云静虑,或云三摩地,或云奢摩他,或云毗婆舍那等等,最常见的方式就是坐禅,在行、住、卧中如果能够保持觉知正念相续不失,这也是在禅修。所以禅修不一定拘泥于坐的形式。
禅修汉译思维修,意即静虑,就是心系念专注于某一善所缘的状态,或者是消除了内心称为敌对法的障碍禅定的五种烦恼盖(贪欲、瞋恚、昏沉睡眠、掉悔、疑),在此过程中,要努力实践净化自己的心灵令其宁静并在宁静心中观察思虑参悟宇宙人生生命的真相,以期摆脱身心的无明迷惑和各种烦恼痛苦,获得身心安乐乃至悟道成佛解脱等目标。
又禅修,在印度语的意思也叫“心灵的培育”、“心灵的训练”、“心灵的平衡(或平静、平和)”等,它具有自省、内省、内观、令心灵觉醒的意义在内,就是通过随时随地地自省与内观收摄身心把我们心灵中的良好状态培育出来、训练出来,包括内心美好的德行和对宇宙生命圆满的觉悟两个方面。
二、禅修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现代社会发展迅速,竞争激烈,工作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已经导现代人出现种种身体与心理疾病,比如亚健康现象就是一个典型的表现。据一项全国健康调查结果显示,截止2018年底,我国亚健康人群的比例已高达70%,其中城市人口占整体亚健康人口的比例的75%。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比健康人群罹患肿瘤、癌症、心脑血管等重大疾病的几率高出80%。2019年亚健康人群比例仍在高速增长。
一些出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亚健康症状有:身体偶尔会出现疼痛,去医院检查后并无明显疾病;容易失眠、多梦,睡觉时间超过8小时,身体还是疲累;视觉、嗅觉、触觉、味觉敏感度下降,皮肤比同龄人老化得快;容易焦虑、忧郁、暴躁等,经常担心、恐惧未来发生的事;容易健忘,白天经常疲惫困倦,没有精气神,感觉生活乏味、厌世,对很多事的兴趣度明显下降;等等类似症状都是亚健康的表现。这些身体与心理的不良状态,乃至会影响到个人的学习、工作、生活、家庭、人际关系以及整个社会的健康和谐等。
禅修是一种心灵的平静、平衡和觉醒过程,一个经常禅修的人通过专注修习思惟善所缘、思惟正法正见正念,将能够对治减轻乃至消除掉他心中的我执法执及贪嗔痴等三毒烦恼,达到心灵的平静、净化乃至彻底的觉醒。一个禅修有成的人,他的心灵将获得平静、安详、正知、正念乃至完全的觉悟,他心中的贪嗔痴等三毒烦恼和情绪波动将大大减少乃至彻底消除,他心中的德行与正念将得到建立乃至完善,他心中的智慧将会得到开发提升乃至圆满觉悟,解脱成佛。如此说来,禅修的训练对现代社会有如下几点意义:
1、可以减轻消除现代人群因为种种压力所导致的种种不良情绪和治疗种种现代心理疾病,提高现代人群的幸福感和快乐感。
2、可以开发出内心的专注、理智和德行,提升人生事业、人际关系、家庭生活等的境界高度。
3、可以养身、养心、养性,祛病延年,丰富精神生活,安乐人生,乃至觉悟宇宙人生真相,解脱生死轮回痛苦,自利利他。
4、可以促进社会健康和谐,人民安居乐业,使整个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双丰收。
三、现代人对禅修存在的种种误区
禅修既有如上种种利益,但是观察现代社会上的禅修人士,能够从禅修训练中获得大利益的人并不是很多,甚至有些人因为参加了错误的禅修指导而被引入歧途、受到伤害的,反而时有所闻。对此结果,若仔细观察其原因,无非是现在很多人虽然参加了种种的禅修训练,但其本人却始终没有正确地认识禅修,也不了解禅修的真实内涵和种种邪正差别,对禅修存在种种错误的理解,导致盲目学禅、盲目修禅,不辨真假,不辨正邪,不明究竟,甚至认邪为正、认正为邪,所以当然就获益不多,乃至会被别有用心的人误导而走入歧途、受到伤害了。
综观现代人对禅修存在的种种误区,本文在此归纳为五个不知道:
(一)不知道禅修有种种差别
禅修是世间各种宗教乃至邪教都会运用的一种修炼方式,其中境界有浅有深,有邪有正,有方便有究竟,阶级殊等。唐朝的宗密大师把世间出世间的禅法归纳为五种: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大乘禅、最上乘禅。其中后三种为出世间禅,前两种为世间禅。如果是别有用心的邪师为了财色名利等而修之禅,那应称其为邪禅、邪定,也可以说他所修的根本就不是禅定。现在很多参加禅修的社会人士在参加某一禅修训练之前,往往对禅修一无所知,只是偶然因缘自己接触或经人介绍而前去参加禅修,参加禅修之后他也没有用心再去系统了解学习一下有关禅修方面的种种理论和差别,一味盲目跟从。这样的禅修人士,如果因缘好一下就找对正确的禅修导师,那结果还不错。反之,若因缘不好,遇到别有用心、骗财骗色的邪师,那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二)不知道禅修的正确发心
一个人禅修获得利益的大小跟其最初的发心目标有关系,发心越清净越广大则断除的烦恼获得的利益越多,发心越不清净越狭隘自私则断除的烦恼获得的利益越少。依佛教教义,禅修的发心有如下几种:世间恶心、世间善心、出离心、菩提心。现在很多人参加禅修只知道世间发心,对出世间的出离心和菩提心有的连听都没听说过,或者虽然知道,却仍然执着于世间发心,生不起出世间的广大发心。比如现在社会上很多禅修人士,他们禅修的目的往往只是为了个人放松减压、平复情绪、治病疗心、寻求灵感、训练专注、追求奇妙、追求风雅等方面。这些都是围绕个人家庭小团体利益的世间善心,里面还夹杂有很多我执自私和攀比欲望等,这样的心态当然无法很好地消除掉内心的焦虑、比较、竞争、患得患失、忧虑等烦恼了,所获得的利益效果自然就小。
(三)不知道禅修的正确次第
正确的禅修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有前方便、有基础条件、有前行、有正行、有结行。依着戒定慧三学和八正道次第来禅修是禅修最简洁的一个修行体系。也就是说,一个人要进入正确的禅修,他至少需要持戒、有正见、忏除一些严重的业障等,这样才能生起正确的禅修觉受。如果没有这些基础条件,禅修必然有障碍,所得效果当然就小,乃至会走火入魔造成伤害等。现代很多人对禅修的概念就是有时间静坐、打坐一下而已,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平时还要尽量持戒不杀生、不邪淫、不放纵欲望等,对禅修也没有正确的了解,过去曾经犯过的一些严重罪业也没有忏悔干净,以这样不清净充满障碍之身心状态是没办法生起禅修的真实觉受的。纵使每天打坐那也不过是静静心、休息一下罢了,不会有实质性的进步的,那不叫禅修。
(四)不知道禅修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禅修最常见的方式就是坐禅、静坐或打坐,但如果我们在行、住、卧中也能对身心状态保持觉知正念相续不失,这其实也是在禅修,佛门就称之为动中修、动中禅、座下修;坐禅、静坐或打坐方式则称为静中修、座上修。真正的禅修不拘时间、地点与形式,应该贯穿于生活中的每一分每一秒,这样才能得到禅修的完整利益。现在有很多禅修的社会人士,以为禅修就是在每天静坐的那段时间以内,下座之后就把静坐时保持觉知正念的心态很快忘掉了,开始重新追求五欲、人我是非、放纵烦恼,这样的禅修好比进三步退两步,善恶夹杂,不断互相抵消,自然进展很慢,获得的利益效果也就小了。
(五)不知道禅修的本质与内涵
禅修的本质与内涵就是心灵的净化与觉醒,就是保持对身心状态的觉知与正念,具体可分为两个方面,即:一、止禅(止息妄念、具足正念、心灵的净化);二、观禅(正见观察、开悟见性、心灵的觉醒)。
不管是止禅或观禅,这里面的道理都有法有量可依,并不神秘,乃至佛教通过禅修得到明心见性,说是入了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但这只是说法性(佛性)不是思惟、议论、语言文字所能到达的境界而已,并不是说禅修者对法性(佛性)没有真切的证悟觉受。现代有些禅修的社会人士,或者一些外道人士,乃至专门研究禅修理论的学者(如某日本学者等),认为禅修是一种自我催眠,或是精神冥想所导致的一种神情恍惚的状态,或是一种非常神秘不可知的东西,或者把禅修中出现的一些虚妄光影或觉受当做是禅,或者认为禅定就是杜绝一切的思惟,连正念正思惟也要舍弃,又认为这种禁锢一切思惟的止禅才是唯一的禅定,观禅不是禅定,因为观禅需要思惟观察,认为佛说的般若智慧与那种禁锢一切思惟的止禅相冲突等等,从而否定了佛教关于止观双运、定慧不二的正确解脱道理,误入歧途。如果持有这样错误的见解而去禅修,当然要误入歧途,更不可能生起禅修的真实觉受与利益了。
来源:福建福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