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佛学
当前位置:佛学首页 > 学术观点 > 正文

“善意的谎言”属于妄语吗?

“善意的谎言”属于妄语吗?

生活中“谎言”并不少见

有恶意的诈骗

有为了引流捏造的话题

有玩笑捉弄,也有善意的谎言

前二者自不必说

属于佛教中的“妄语

“善意的谎言”

是否也是“妄语”呢?

什么是妄语?

要想知道“善意的谎言”是否是“妄语”,就得先知道“妄语”的定义及成立条件。

据《大智度论》记载,“妄语者,不净心,欲诳他,覆隐实,出异语,生口业,是名妄语。”

又云“是妄语,知言不知,不知言知;见言不见,不见言见;闻言不闻,不闻言闻——是名妄语。若不作,是名不妄语。”

也就是说,妄语是指主观上存在不清净的心或念头,想要欺骗他人,客观上掩盖隐藏了实情,进行欺骗。

妄语的界定

在《舍利弗阿毗昙论》中,对妄语的对象、方式、目的,对自己妄语行为的认识四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界定。我们依次来看。

妄语的对象

“云何妄语?若有人妄语,若伴中、众中、亲里中、贵人中、国主前、若人倩人为证......”

一是妄语的对象要是人,而不是动物。

妄语的目的与表现形式

“如所知说,彼人不知言知,知言不知,知言不知,见言不见,若自为、为他,若为财,于众中故作妄语,隐所忍,隐所欲,隐所觉,隐所想,隐心知,不见言见,见言不见;不闻言闻,闻言不闻;不觉言觉,觉言不觉;不识言识,识言不识......”

二是为了自己得到好处,或令他人得到好处,或为了获得财富,故意隐瞒实情,心口不一地说假话。

这里有两点要注意:

一,这里是“心口相违”,而不是“事实与口相违”。

比如那句“见言不见”,小白早上明明看见了小龙,后来事多忘记了。这时候师父问小白:“有没有看见小龙?”小白说:“我没看见。”

此时,虽然事实上看到了,但主观上并未意识看到,嘴巴上说没看到,就不属于心口相违。

二,妄语的表达方式不限于说话,也可以是歪曲事实的书面陈述,或是以默认、暗示等肢体语言误导他人。

比如张三明明没有证悟,但是有人夸:“张三好厉害,想必一定已经开悟了!”张三就笑而不语,或是微微点头。

对妄语行为的认识

“先欲妄语,语时知妄语,语竟知妄语,如是虚逛意以为财故,若集声音句言语口教是妄语业,若行彼业者是名妄语人。”

主观上存在故意,在行动前、行动中、行动后能清楚地认识到自己为了利益在骗人,因此如果是误说的(想说不是,说成了是)、认识不清楚的(黄金和粪便没有办法分辨)就不属于妄语。

对方的理解程度

在这三个条件外,《大智度论》还提到了一点:“妄语之罪,从言声相解生;若不相解,虽不实语,无妄语罪。”

在上述前提下,对方能够通过我们的言行,理解我们想要传达的意思,此时我们才构成妄语。

(责任编辑:)

精彩推荐

热门视频

专题
更多

热门文章

关注微信公众号

下载官方APP

中华网佛学频道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金融街园中园
1号院3号楼中华网大厦5层
互动/投稿邮箱:fojiao@china.com
客服电话:1814653242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7610228316
举报邮箱:jubao@china.com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关于中华网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版权声明 豁免条款 友情链接 中华网动态
京ICP备18035944号@版权所有 中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