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谈《奢摩他颂》中的这一句:
“今言知者,不须知知,但知而已。”
前面讲“以知知物”和“以知知知”是不对的。
那么,现在讲的这个“知”,应该是怎么样才是对的呢?
“不须知知”就是说,不需要去知知,不是能所对立下的那个知。
“但知而已”是告诉我们,知知就是了知,了知就是能所对立的框架。
“知而已”就是不加了知,本来都知了,你还加一个再要知,我们讲知见上立知,那是不是多余的呢?
要知而不立,要知而无见,才是对的。
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你不要再去增加一个起心要去知它,知就可以。
前面的“以知知物”和“以知知知”,都是能所对立的知,不管是小相的,还是大相的。
所以,知见立知是不对的。
这里是知见无见,无见就是超越能所,这个“知”就是超越能所的知。
所以叫“但”,就是单独,只有知,就是本知,本明,自了知,不需要起心去知。
我们讲到《圆觉经》四句,“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
这里的“加”就是“多”的意思,多了一个要去知,就是知见立知,那是不对的。
如果你要去了知的话,是造作的,需要起一个念,要去知道前面的对象,那就成了分别了。
如果自己本身是本明的、本觉的,或者自了知的,它就不用再加一个什么东西,不需要起一个心要去知道一个什么对象了,所以叫“不加了知”。
《圆觉经》这四句是很关键的,搞清楚了,对于心行真的是很好用的。
对应来讲,修心有三个阶段:
“居一切时不起妄想”,对应的就是“断绝对过去的攀缘”这个阶段。
这一句不管是对外道还是内道,都是修止的第一步。
凡夫都有妄想,这里告诉你要放下攀缘的对象,要止住妄想。
你要做事肯定是要想的,但是最起码在没事的时候,一定要做到断你的妄想,如果你没有去断,它是止不住的。
我们讲过凡夫三种习性中的“流动相”,本身就是妄想。
所以,在任何时候,你都不要起妄念,这个是第一步。
第二步,“于诸妄心亦不息灭”,对应的就是“向未来开放”这个阶段。
怎么向未来开放?怎么于诸妄心也不息灭?前面要息灭,这里不息灭,其实是有步骤的。
首先,一定要做到第一步,你们很多人修不上去,就是连第一步都没做到。
第一步是要做死的,卡死它,你要控得住你的妄心。
然后,第二步是不是让你不要抓得太死了?从你死命用劲,接下来放松,到最后要放开。
放松的时候恰恰是要减少你的用力,慢慢减下来,减到你没有抓太死的时候,但是能动的、能起念的那个能力并没有丧失掉的。
它还是会起妄想的,但是起妄想的时候,你不随着它走,如果你随了,那连修行都是谈不上的。
你们现在都是随着走的,那就是散乱了,就是第一步都没有做到。
所以,当你做到第一步,是不是不随妄想?不随是不是止?第二步是不是不止?不止是不是开放?你的心不能用死掉的。
第一步是对治妄想的,散乱的。第二步是开放,是不用再对治妄想,这时候也不会昏沉。
我们前面讲到,你要是空寂太久了,会落入昏沉无记。
所以,你要把它变得活起来的,动起来的。
虽然还是会有妄想,但你不用息灭,而且你也不会跟着走,它飘在你的心里面,就像云飘在虚空一样,直观的,没有根的,过了就过了,你也不会被它所动。
如果你跟着走了,是不是违背了第一步?然后你不止,它那个力量是不是活起来的?就不会落入昏沉。
所以,你看这两步,第一个要对治散乱,第二个要对治昏沉。
这里还涉及一个修法的问题,不同的修法,有不同的见,来对应看待这个问题。
一般如果修小相止的,见不够,就是很难并行的,他会感觉很矛盾的。
如果是修大相止的,会好一点,因为他可以并行。
修月轮观是不是有细微心念?心念并不是一念一念的,底下就像那个潮水,其实很有活力的,生命力越强,活力越大。
那个所谓的“念”砰一下上来,被你发现,而你没有观察到底下涌动的那部分。
如果是修无所止的,这个妄想漂在那里,没有根,没有主,没有自性,没有独立,也不可得。
同时,它流动着,也是无常的,就很直观的,不需要去再干嘛。
它根本下不去,动不了本觉大海。
你也可以理它,也可以不理它,但你还是可以起作用,那是不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