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看立命之学
就是:人有没有命。
我们在线上解读过《了凡四训》,很多同学都听了,大概有80多节课。
原文:余童年丧父,老母命弃举业学医,谓可以养生,可以济人,且习一艺以成名,尔父夙[sù]心也。
第一段袁了凡介绍自己:我很小的时候,我父亲就去世了,我母亲就命我弃举业学医。举业:科举考试;类似于现在读书考大学;但是科举考试跟考大学还是不一样啊,比考大学要难多了。我们可以类比一下
科举考试到底是什么?
把它简单类比高考
他妈妈就不让袁了凡学了,意味着他以前在学科考的那些文章。在他那个时代,主要就是学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他肯定在学朱子学,就是儒学。在他父亲去世之后,他妈妈就说,你别学那些文章了,你来学医,为什么?第一可以养生,第二可以济人,然后,习一艺以成名,尔父夙心也。可以养生,如果你可以给别人治病,你懂得医学,那么你就不愁自己没有饭碗。
在古代,考科举的难度相当之大。跟大家这么讲,明朝276年,每三年一次科考。这三年一次科考就是考进士,比如王阳明、张居正、徐阶等等这些明朝的有名的内阁大学士。但是三年一考,每次录取不超过300名进士。明朝虽然人口不多,六七千万,但是三年录取300人,意味着一年只能考中100人。你想一想这个难度,这比进中科院还难。如果你能考上进士,类似于现在你能入选中科院,你已经是院士了,就这么难。
所以,可能他妈妈就觉得袁了凡举业不行,进士,举人、秀才考中太难了,让他学医,学医不用考试,只要有手艺就能谋生。
我们再简单介绍一下古代科举考试
先是县考,就是在县里考试。在县里考试考中了,叫童生。你可以很小就中了,比如说袁了凡,他17岁就中了童生。
童生是什么?确认你是一个读书人的身份,仅此而已。但你可以考到80岁,还是童生,就是你一辈子考不上秀才。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就是一个老童生,他一辈子连秀才都考不中,在鲁迅的笔下孔乙己的悲惨的生活,你就能知道童生的状态了。
古代读书人,如果考不中就不能做官,如果又不会别的手艺,不会种地,不会行医,基本没有出路的。
县考之后是府考,府考就到市里了。到市里考中,还是童生,不是府考之后就已经是秀才了。府考之后是省考,这个时候考中的叫院士,也叫提学士。这个考中,这才是真正的秀才。
关于录取比例。读书人想成为童生的,比如说100个读书人,成为童生的比例10%。100个童生成为秀才的比例10%,你就想有多难吧。所以孔乙己是考不中的,就是这么低的录取比例,不像现在高考的录取比例。
如果现在高考录取比例是1‰,家长不会下那么大力气了,就找别的出路了,因为考不上嘛,1000个录取一个。因为现在高考可能两个录取一个,或者三个、四个录取一个,家长就觉得,我孩子也可以考上。
成为秀才之后就开始乡试。乡试不是在你的乡村,乡试是一种说法,其实就是开始考举人了。
如果考上举人,这个时候是真正要显富贵了,最有名的例子是《儒林外史》的范进中举。中举以后,范进疯了。考上举人之后,范进为什么会疯?他也是一个老秀才,他54岁才中了举人。刚开始,他老丈人骂他、打他、看不起他,当听到姑爷中举了,一口一个相公把家里最好的东西送过来,开始巴结他的姑爷。考上举人为什么会这样?
考上举人之后
最简单的一个就是你不用纳税
比如说范进,他很穷。可是,他中举后,当地很多乡绅为了自己的资产不纳税,他们会把自己的资产放在范进的名下,范进慢慢慢慢的就有钱了。《范进中举》写的也是,范进有家宅了,有人给他院子、给他奴仆、给他地,他马上成为老爷,成为地主了。考上举人之后,那就是财富自由啊,所以那个难度你可想而知。可不像现在考985,有的可能连工作都没有。
秀才到举人,那是一个真正就要改命了,秀才还不行。我们说穷秀才,秀才还是会穷的,秀才只是获得了一些权利,可以见官,他见官可以不下跪;可以免除一些徭役,比如说不用服兵役,但其他的就没那么大特权了。
举人再到进士,就是我们说的金榜题名,状元、榜眼、探花,这个难度就更大了,平均一年100个,这就是真正的天之骄子呀,现在的大学生不是。现在大学生充其量就是个童生,所以可能有的大学生就是孔乙己啊,就是个童生。
因为这么难,可能他妈妈就不让袁了凡做举业了,我们不走这个独木桥了,我们换一条路,学医;济人,帮助别人,而且也是你父亲的心愿。
袁了凡就开始学医了。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