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向鸟巢禅师请教:“佛法的大意是什么”鸟巢禅师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居易鼻孔里哼了一声,说:“这个,三岁的小孩也知道这样说。”鸟巢禅师说:“虽然三岁的小孩也说得出,但未必八十的老翁能够做到。”白居易心中服膺,便施礼退下了。
2025-08-28
佛在迦毗罗城尼具律那僧伽蓝,为诸比丘并诸菩萨说法。那时,阿难尊者独居闲静处习定。到了夜晚三更后,看见一个饿鬼,名叫“焰口” (又译作“面燃”)。长得丑陋枯瘦,口中喷火,咽喉像针锋一样细小,头发蓬乱,爪牙长利,非常可怕。
2025-08-28
任何人都可以点评佛教现状,佛教徒同样可以。如同干细胞经过无数次分裂就衰变了,释迦牟尼佛的教法经过2 500 多年的传播演变,也成了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状态。人们所接触到的佛教理论,大部分都是错谬的,都是以讹传讹,反而成为禁锢人们思想的法执。
2025-08-28
原料:玉米面100g、糯米粉100g、柿子、花生、白芝麻、糖、油做法:1.. 糯米粉、玉米面放入碗中,加入白糖拌匀。2. 柿子洗净,去皮去核留果肉,放入面粉碗,揉成团。3. 花生和芝麻分别炒香炒熟,磨成粉,加入油和糖拌匀成馅料。
2025-08-27
禅宗二祖慧可禅师,青年时为人豁达豪爽,博览群书,因不满足于儒道易数,四处访贤求道。听说有位天竺来的神僧达摩住在少林寺,便前往拜访。慧可虽时时伺机参问,但达摩整天面壁禅坐,并不向其开示。慧可只好守候在洞外。
2025-08-27
昔日,有一个小孩,名叫沙弥罗,年七岁,喜好修学解脱道,于是跟随一位沙门出家修行,作其弟子。师徒住在山中,沙弥罗听从师父的指导,并认真读诵经典,心不懈怠。
2025-08-27
初示宗旨菩提达摩祖师到东土时,受到梁武帝的迎请。梁武帝问道:“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少,有何功德?”达摩祖师答道:“实无功德。这些只是福德,算不上真正的功德,只能获得人天小果。
2025-08-26
佛陀住世时,有一位黑氏婆罗门,两手托着两个花瓶,前来供佛。佛对黑氏婆罗门说:“放下吧!”婆罗门便将左手托着的花瓶放下。佛陀又说:“放下吧!”婆罗门又将右手托着的另一个花瓶放下。
2025-08-26
过去有个人技艺很巧,善于制作种种工巧物什。他辗转来到一个国家,这个国家的国王喜欢各种技术,他因此就用木头做了一个机关木人。木人形貌端正,做得和真人没有差别,穿上漂亮的衣服,显得非常聪明,还能歌善舞,举动和真人一样。
2025-08-26
“空”是佛教理论的核心之一,悟“空”是进入涅槃的重要法门。须菩提作为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被称为“解空第一”。 须菩提出生于舍卫国一个婆罗门家庭,他的出生很具有传奇性。其父鸠留富有无比,惜年老而膝下无子。
2025-08-25
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法时,告诉诸比丘:过去世时,有一群仙人住在某一聚落旁的闲静处;同时,离聚落不远的地方,也住着一群天人和阿修罗,他们常常对阵打仗。
2025-08-25
耶稣带彼得远行,路上看到一块马蹄铁,彼得懒得弯腰,而耶稣弯腰将它捡起。
2025-08-25
核桃杏仁露的做法用料:核桃 40 克、杏仁 40 克、冰糖少许,清水适量。制法:1、将杏仁、核桃装入豆浆机中,杯体内按规定加入清。2、启动机器,十几分钟后豆浆煮熟,加适量冰糖即可。
2025-08-25
原来,那年少康游学到了洛阳白马寺。有一天,他到佛殿,突见殿上有部经书放出光芒,映照一室。少康深以为奇,上前一看,经书封面上写著「西方化导文」几个字,署名善导,却是净土宗二祖所作。少康法师便说∶「我若於净土有缘,经书当现出更大光芒。
2025-08-22
后梁时,有位日本僧人名叫慧锷,到五台山朝圣,见一尊观音大士像极为清净庄严,便动念想请回日本供养,又怕该寺当家不肯,就偷偷将这圣像背走了。 慧锷得到观音圣像,即买舟东渡。
2025-08-22
过去,佛陀与五百位比丘于罗阅城的迦兰陀竹园共住修行。一天,佛对弟子优头槃尊者说道:「优头槃,我背脊患了风痛,你去罗阅城里向人乞些温水来。」优头槃尊者回答:「是!弟子马上就去。」便前往城里。
2025-08-22
唐太宗时,崇道抑佛。因为道教之祖老子俗姓李,唐太宗李世民认为是自己的祖先。当时,有位叫法琳的和尚,认为李世民的李与老子的俗姓并非一脉相承。
2025-08-21
一日,舍利弗见佛陀于树下静坐,神态沉静安详。他不禁心生疑问:佛陀为何能如此平静?于是,他上前恭敬问道:“世尊,您为何如此平静?是否因您已得解脱,超越了一切烦恼苦难?”佛陀含笑答道:“舍利弗,我之平静非因解脱本身,而因我已获正见。
2025-08-21
从前印度有一位修得五种神通的梵志,人人都称他为“五通梵志”,他很善于说法,常常感动天女来散花,天龙八部来护法,连阎罗王也来听法。
2025-08-21
修行与生活并不矛盾,如何将修行融入生活呢?首先,什么是修行?修行就是祈愿如释迦牟尼佛一样觉行圆满,于是皈依佛、皈依法,坚持以释迦牟尼佛所教导的方法进行思维。释迦牟尼佛时代的修行人并不念咒,打坐之余就出门化缘,服务众生。
2025-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