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佛学
当前位置:佛学首页 > 学术观点 > 正文

戒毓法师:二祖祖庭复兴几点思考

2、禅宗的复兴。从道场的建筑进一步到寺院的修学定位,还是有待提高。在一般的现象中,虽然说很多修学方向还是不清晰。也就我们很难从一个宗派或者法门中得到真实的利益。这种现象,第一要归功于师资的匮乏,明眼善知识的引导不多,所以导致的很多的从佛法中难于得到真正的受用。第二,闻思的不足,我们现在的佛教知识,大部分来自于佛学院。我们不能说佛学院的传播佛教知识不好,但有点解行不能相应,知行不能合一,学修不能并重。这样的佛教知识只能成为知识,而很难真正的满足修行的需要。再一步的学院“学术化”,这种学术不是满足成就兴教宏宗的需要,而是为学术的学术,这种倾向相对的严重,由此,真正的佛教信仰很难建立起来,缺失真正的内在宗教体验,佛法的真正心心生不起来,很难说对一个宗派弘扬与发展。第三,普遍的大众对佛教的误解很深,佛教信徒对佛法理解不够,很难有择法眼,弘扬佛法的土壤空间比较薄弱。这是禅宗复兴的最大障碍。就禅宗的兴起时期,不管是初期达摩、慧可、僧璨时期,那是北朝的地论学、律学等都相应的发达,及中期的道信、弘忍、慧能时期,唯识学、华严典籍的传译,研究理解都比较深刻,乃至六祖以后,禅宗的兴起,与佛教义理的高度发达有一定的关系。

3、复兴中国佛教的关键是禅的复兴。不管从历史及现状中,还有很漫长的道路要走。这期间,汉译的大乘的经典的熟悉,才对禅有一定的领悟。禅宗在中国的盛行,就是古来大德禅师们多方的努力,以最好的形式在中国这块土地上传播佛法。禅宗的思想没有脱离佛法的真精神,又符合中国这块土地上众生的根机,是一场伟大的革命与创举。太虚大师在《四教义与中国佛教》一书中说:“中国佛教特重于禅观。初期传入之佛教,经典虽有《法华》、《般若》等的翻译,但初译过来的《阿毗昙心》及《毗婆沙论》等,里面都有专门讲禅定的。故中国佛教之初期,有所谓毗昙宗,有专门的禅师、禅经等。至道安法师时、仍然如是。不过、这时已有《弥勒上生经》的翻译了,所以道安修兜率净土。至慧远法师之净土法门,亦为当时至高的禅观。他临命终时,曾在定中三见净土,这可见他的念佛不同后人,是修证三昧的。继庐山以后的昙鸾,本宏涅槃,觉得寿命太短,所以先学仙,十六观经译至,遂弃仙而修无量寿净土,始启后来的他力净土。总之、远公时的净土观门,实是其时一般的至高无上禅法。”这里可以说太虚把中国佛教的特质在“禅观”提出来,也可以说中国佛教离开的禅观,那么佛教也无从谈起。还有在太虚大师《论中国佛教史》一书中,更进一步的指出佛教的特质,要恢复振兴佛教,必须重修禅观开始。如讲:

中国佛教特重禅观为正统,要恢复振兴,必须重修禅观。可是越到后来越简单了,仅看一句话头,这样门庭愈狭小、愈孤陋寡闻,便成一种空腹高心,一无所知的人,不但不达禅宗,而且也完全荒废了教律,以致成为现在这样的衰颓现象!实际上,连实行的净土,也愈简易愈陋劣而成空壳了!要振兴中国的佛教,当拿余方的来补充。中国佛法正统,自然要重禅观,不过不单是看话头的禅,要发达教义上的禅观,如天台的一心三观和贤首的法界观等;还要研究戒律和念诵,须多习经教,这样才能把中国佛法因此而复兴。

(责任编辑:)

精彩推荐

热门视频

专题
更多

热门文章

关注微信公众号

下载官方APP

中华网佛学频道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金融街园中园
1号院3号楼中华网大厦5层
互动/投稿邮箱:fojiao@china.com
客服电话:1814653242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7610228316
举报邮箱:jubao@china.com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关于中华网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版权声明 豁免条款 友情链接 中华网动态
京ICP备18035944号@版权所有 中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