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佛学
当前位置:佛学首页 > 佛学常识 >

你有被“鸟笼效应”套路吗?

惯性思维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惯性思维使人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而在情境发生变化时,它则会妨碍人采用新的方法。那我们应该如何对治和善用“鸟笼效应”呢?

1.用断舍离对治“鸟笼效应”中的贪心

当别人送我们一只并不需要“鸟笼”时,通常会有两种选择,一是买一只鸟回来把空的鸟笼填满,要不就弃之不理。大多数的人都会选择前者,因为如果把鸟笼丢了会造成心理上觉得损失了什么,而拒绝别人的“鸟笼”也怕得罪人,显得自己不那么通情达理。

对于我们不需要和不适合自己的,要勇于断舍离,敢于把心中的那只“鸟笼”丢掉或送人。比如我们可以把鸟笼送给真正需要的人,当爱鸟的人士得到一个精美的鸟笼,他是会感激不已的。把东西转送给别人,看似不厚道,但是做到了物尽其用,体现了物品的价值。从某种角度来说,就是真正做到了“勤俭节约”。

2.用觉知和专注对治惯性思维

惯性思维会让我们遵循固有的想法去思考问题,这让我们很容易在自己心里挂上一只“笼子”,然后再不由自主地往里填满一堆东西。

所以,我们首先要觉察自己是否有惯性思维,或者说在惯性思维形成前就一直保持觉知,阻断惯性思维发生作用;或者当惯性思维产生时,我们需要觉知到它在发生作用,然后对这种惯性截断众流,用止的力量阻止其产生作用。

觉知和专注止的能力,需要我们不断去练习,正念禅修就是在帮助我们训练这种能力。我们可以每天安排5-10分钟的静坐,先让自己的静下来,看看自己有没有能力专注在呼吸上。这时可能会发现静下来时妄念纷飞。当念头起来时,我们觉知它的起来,接纳不评判,然后把注意力拉回到呼吸上。

如果我们每天花一点点的时间去训练,相信专注和觉知力会慢慢提升的。

3.向内求而不是在意外面的影响

在“鸟笼效应”的故事中,卡尔森很明白自己根本不想养鸟,但是由于每个人都要问他关于鸟笼的事情,让他产生了一定的心理压力,最后还是在他人的言语下屈服了。

在各种人际关系中,很多人终其一生都无法摆脱一种压力——周围人的看法。大多数时候,我们在意他人的看法,正是因为我们把判断价值的权力交给了他人,不了解自己的需求,才会要在他人那里获得认同。

佛法认为,“一切众生悉皆具足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我们只有向内探索,开发内心本自俱足的觉性,当内在觉性显现,我们的内在核心价值稳定,也明白自己真正需要什么,自然就不太受外界影响了。

4.学会培养自己的好习惯

面对鸟笼效应,我们也不要一味摒弃,利用好“鸟笼效应”也能为我们带来很多好处,比如说培养我们自己的好习惯。

有研究表明,打开的书比关着的书更容易让人想读,这就是“鸟笼效应”的影响。所以,如果你想让自己拥有阅读的好习惯,不妨先把书放在离自己比较近的地方,总有一天,你会情不自禁地拿起书看。

当你慢慢越读越多,就会自然养成阅读的习惯,不再依赖“鸟笼效应”了。

“鸟笼效应”在生活中无处不见,我们不需要过于恐惧和刻意避开它,而是要想办法让它发挥出正面作用。

当我们不自觉地在自己心里先挂上一只“鸟笼”,再不由自主地往里填满什么东西时,那不妨往里装进好的兴趣、好的习惯、好的生活方式,最后导向的将是不断循环向上的正向人生。

愿我们都能走出“鸟笼”,而不是被“鸟笼效应”所束缚。

(责任编辑:印月)

精彩推荐

热门视频

专题
更多

热门文章

关注微信公众号

下载官方APP

中华网佛学频道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金融街园中园
1号院3号楼中华网大厦5层
互动/投稿邮箱:fojiao@china.com
客服电话:1814653242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7610228316
举报邮箱:jubao@china.com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京ICP备18035944号@版权所有 中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