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佛学
当前位置:佛学首页 > 佛学常识 > 基础教理 > 正文

什么是法供养?

什么是法供养?

我们已经知道,法供养为诸供养最,那究竟怎样才算是法供养呢?概括起来不出七种: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

首先是如说修行供养,也就是依佛所说的教典如法修行。佛法不仅诵念、演说,若不实践,则如说食数宝,难以获得真实受用。如《法句经》云:“虽诵千言,不行何益?不如一闻,勤修得益。”聪明者纵然能一目十行,过目不忘,满腹经论,若不依教奉行,又有何益?不如了解一门,而后精进勤修来得实在。所以《华严经》说“如说修行出生诸佛”,诸佛皆从如说修行中证得,而没有天生释迦、自然弥勒。因此,如说修行才是对诸佛真正的供养

什么是法供养?

什么是法供养?

下面六种法供养无一不是“如说修行”的内容,因此这一条可以看做总义,以下六种法供养都可以收摄在这一条中。

二、利益众生供养。这里的利益众生更多是指帮助众生断烦恼、了生死的利益,而不止于世间功名利禄的利益。富甲天下,倘若不能善用,便成罪恶之源,正所谓:“一家饱暖千家怨,半世功名百世冤。”因此佛法的利益众生并不侧重于世间的安乐受用。诸佛出世的本怀是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学佛若能自行化他,举心动念不忘利益众生,劝导众生亲近三宝,依教奉行,乃至究竟解脱,便是供养诸佛。

三、摄受众生供养。度化众生颇为不易,必须观机逗教,具足方便善巧。比如佛教所说利益众生所需的“四摄”:先“布施”,以欲勾牵,而后令入佛智;次“爱语”,和颜悦色,如弥勒菩萨大肚能容、开颜常笑,否则整天绷着脸,便令人退避三舍;三“利行”,凡有益众生的事情总是不辞辛劳,愿作不请之友;四“同事”,士、农、工、商无论何种行业,只要合法,为接引故,示作同事。能以此四摄法方便善巧摄受众生,即是供佛。

四、代众生苦供养。菩萨道的行持是“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所以慈悲心切,见到苦报深重的众生皆愿代受,令其获得解脱,究竟成就无上菩提。

五、勤修善根供养。树须有根,才能枝繁叶茂、开花结果;修学善法,培植善根,犹如播种于八识田中,永为道种,因缘和合之时便成为我们道业的重要助缘。因此对于一切的善法,无论是世间善法还是出世间善法,都需要用“勿以善小而不为”的精神精勤广修。

六、不舍菩萨业供养。学佛路上,成佛是果,菩萨业则是因,具体来说,广修六度即是菩萨事业。不行菩萨事业,不修六度,则不能成就以上所说的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因此,勤修菩萨六度之业,乃至念念不舍,便是供养诸佛。

七、不离菩提心供养。菩提心具足说应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为无上正等正觉,菩提心也就是成佛之心。既发大心,必将成佛,可是能发此心却并不容易。《涅槃经》云:“发心毕竟二不别,如是二心先心难。”初发心与毕竟成佛之心功德无差,但二心相比,初发心还要更难。菩萨在修行过程中应当不离菩提心,就如孔子说的:“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所以《华严经离世间品》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根,是为魔业。”如果忘失菩提心,则非菩萨道,纵修善根,也属人天有漏之法,不能超出三界。可见,菩提心不可须臾离也,能保持菩提心不失,即是供佛。

以上七种都是法供养,较之不能如法修行,只是单纯以世间财宝饮食供养要殊胜多多。

什么是法供养?


(责任编辑:印月)

专题

农历七月十五 佛欢喜日

农历七月十五 佛欢喜日

佛欢喜日、盂兰盆节:农历七月十五又称“佛欢喜日”或“僧自恣日”,是大众夏安居九十日清净守护、实践戒法的圆满之日,所有僧众会将修行体悟向佛陀一一报告,诸佛菩萨见弟子道业有成,感到欣慰和欢喜,安居到此结束。

农历七月十三 大势至菩萨圣诞日

农历七月十三 大势至菩萨圣诞日

2018年8月23日(周四),农历七月十三,恭迎大势至菩萨圣诞日。大势至菩萨,是阿弥陀佛的右胁侍者,与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阿弥陀佛的左胁侍)合称为“西方三圣”。

农历六月十九 观音菩萨成道日

农历六月十九 观音菩萨成道日

观音菩萨以大悲救度为主要的德行,但是蕴藏于大悲之后的,乃是无边的大智,所以在中国佛教界最为流行的《般若心经》,即由观世音菩萨所宣讲,所谓:“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即是最好的表现。

农历六月初三 韦驮普萨圣诞

农历六月初三 韦驮普萨圣诞

农历六月初三,是韦驮菩萨圣诞纪念日。韦驮菩萨,又称韦驮天,原是印度婆罗门教的天神,为天王座下三十二将之首,后来归化为佛教的护法天神,是佛教中护法金刚力士的代表之一。

关注微信公众号

下载官方APP

中华网佛学频道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金融街园中园
1号院3号楼中华网大厦5层
互动/投稿邮箱:fojiao@china.com
客服电话:1814653242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7610228316
举报邮箱:jubao@china.com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关于中华网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版权声明 豁免条款 友情链接 中华网动态
京ICP备18035944号@版权所有 中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