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佛学
当前位置:佛学首页 > 佛学常识 > 基础教理 > 正文

什么是结集,佛陀四次结集的情况如何?

什么是结集?

佛陀涅槃后,弟子担心异说邪见渗入佛法,三藏教义日久散失,所以才有结集之举。

佛教徒经过召集聚会,将释迦牟尼佛所说教法经过会诵、整理、确认,形成佛教经典。具体的程序是先聚集众比丘,依戒律法,组织一会,会中选出一人,使登高座,述佛所说,大众无异议,即算是全体通过,公认为与当时佛说相符,书之于贝叶,成为正式典籍。在佛教历史上,较为重要的结集总共有四次。

第一次结集情况如何?

什么是结集,佛陀四次结集的情况如何?

什么是结集,佛陀四次结集的情况如何?

第一次结集,佛灭后三月,在摩揭陀国阿阇世王的赞助下,迦叶尊者召请阿罗汉千人,集于王舍城外,七叶岩窟中,然后在千人中,再选出500人,担任结集三藏事宜,派阿难陀负责经藏,优波离负责律藏,这就是上座部结集,也称为“五百结集”。

当时有数万比丘也想参加听法,但是迦叶不许。于是他们在岩窟西北20余里处,各诵三藏,另行结集。分经藏、律藏、论藏、杂集藏、禁咒藏五类,这就是大众部结集。

第二次结集情况如何?

第二次结集,上座部偏重保守旧制,大众部则讲适应环境,距佛灭百年时,有的佛教徒苦于戒律太严,提议应予重订。于是当时的长者耶舍,邀请贤圣比丘700人,于毗舍离城,重行结集,将此问题提付大会讨论,以做决定,结果仍赞成恪遵释尊遗制,否决从宽之议,这就是第二结集。

这次结集史称“七百结集”,确定跋耆族僧团中流行的10件事为触犯佛法,这些决议引起了跋耆族僧团比丘的敌视,反对者举行了一次声势浩大的万人集会,史称“大结集”,明确10件事为合法。第二次结集后,统一的佛教教团分裂为“上座部”和“大众部”两大派。

什么是结集,佛陀四次结集的情况如何?

什么是结集,佛陀四次结集的情况如何?

第三次结集情况如何?

据南传佛典记载,第三次结集于公元前250年时,即古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时期。阿育王笃信佛法,以致当时许多非佛教的外道也掺杂进来,佛教教义被搅乱。为了肃清外道影响,重新整顿佛教僧团和佛教教义,在阿育王的倡议下,选出精通三藏者一千人,目犍连帝须为上首,集于波吒利弗城(即华氏城),整理正法,淘汰魔僧,对佛教三藏,尤其是上座部的三藏进行重新会诵、确认。这就是第三次结集。

第四次结集情况如何?

第四次结集发生在佛陀圆寂后约400年,即大约1世纪左右,健驮罗国的迦腻色迦王,崇信佛法,日请一僧入宫说法,同一经题,人人所说互异,王以问胁尊者,尊者说:“去佛日远,诸师渐以己见,杂入教典中,现当重新结集,以定其议。”迦腻色迦王于是挑选阿罗汉500人,以婆须密或称世友菩萨为上首,集于迦湿弥罗城,将三藏各制10万颂,名大毗婆沙论,这是北传佛教的第四次结集。南传佛教则把19世纪在斯里兰卡举行的五百僧人结集,作为第四次结集。

(责任编辑:印月)

专题

农历七月十五 佛欢喜日

农历七月十五 佛欢喜日

佛欢喜日、盂兰盆节:农历七月十五又称“佛欢喜日”或“僧自恣日”,是大众夏安居九十日清净守护、实践戒法的圆满之日,所有僧众会将修行体悟向佛陀一一报告,诸佛菩萨见弟子道业有成,感到欣慰和欢喜,安居到此结束。

农历七月十三 大势至菩萨圣诞日

农历七月十三 大势至菩萨圣诞日

2018年8月23日(周四),农历七月十三,恭迎大势至菩萨圣诞日。大势至菩萨,是阿弥陀佛的右胁侍者,与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阿弥陀佛的左胁侍)合称为“西方三圣”。

农历六月十九 观音菩萨成道日

农历六月十九 观音菩萨成道日

观音菩萨以大悲救度为主要的德行,但是蕴藏于大悲之后的,乃是无边的大智,所以在中国佛教界最为流行的《般若心经》,即由观世音菩萨所宣讲,所谓:“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即是最好的表现。

关注微信公众号

下载官方APP

中华网佛学频道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金融街园中园
1号院3号楼中华网大厦5层
互动/投稿邮箱:fojiao@china.com
客服电话:1814653242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7610228316
举报邮箱:jubao@china.com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关于中华网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版权声明 豁免条款 友情链接 中华网动态
京ICP备18035944号@版权所有 中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