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佛学
当前位置:佛学首页 > 佛学常识 > 现代实践 > 正文

解除老死痛苦 祈求身心安乐

中国古代从先秦时期起,就有许多哲人和学派思考老年现象,研究老年问题,提出了各自富有特点的老年观。例如传统儒家从社会伦理着眼,希望老年人能够成为乐观好学、养性达理、自我完善的仁者,成为年轻人的道德楷模。传统道家从天人一体的宇宙观出发,要求人们达观地看待人的生命、衰老和死亡,并在此基础上修道以养天年。传统医家则从人体自身的生理角度去探索人类生命的衰老奥秘,以此来调养身体,去除疾病,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到了东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又产生了一种与以往学派思想不同的佛教的老年观,从而为中国古代老年观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内容。

佛教对老年观的认识,是从“老是一种痛苦”(老苦)这一基本判断出发的。在佛教的观念中,人生本来就是一场苦难,包含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与所爱的分离)苦、怨憎会(与所怨憎的聚会)苦、求不得(所求取的得不到)苦和五取蕴(各种烦恼)苦这八种痛苦,而老苦是其中不可避免的痛苦之一。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早在尚未成佛、还是净饭王太子的时候,有一次出城游历,见到一个年迈衰丑之人,只见他“佝偻低头,口齿疎缺,须鬓如霜,形容黑皱,唯骨与皮,无有肌肉,身体萎摧,唯仰杖力,上气苦嗽,喘息声粗,喉内吼鸣,犹如挽锯,行步不安,或倒或扶,”就问马夫说这是何人,马夫告诉他这就是老人。太子又问,那我将来老了会不会也是这样一种羸弱不堪的惨状呢?马夫回答说是的,每个人老了都会成为这个样子。于是太子再也没有出城游玩的兴致了,返回家中苦苦思索如何才能解脱这种痛苦。后来他又看到了辗转呻吟的病人,亲朋送葬的死人,饥渴困乏的农人等种种痛苦的景象,促使他放弃继承王位,离家出走修行,去追求如何解脱世界痛苦的真谛,并最终在菩提树下战胜烦恼,彻底觉悟,证成佛陀。可以说,佛教对老年观的思索和认识,正是其创教救世的初始动力之一,也是其教义理论的基本内容之一。

那么,人生的痛苦(包括老苦)究竟如何才能得以解脱呢?佛教试图从身心两个方面来帮助人们(包括老人)解除痛苦,而其中最重要的则是解除精神上(心)的痛苦。在佛教看来,世界万物(万法)都是因缘相生的产物,人的生老病死也只是其中的一个自然的过程而已。一切的一切皆有其原因和缘起(因缘),而因缘又都是非真实的“”和“”,所以只要把这些因缘都看空也就彻底解脱痛苦了。佛教把人生概括为“十二缘起”:首先是1)老死;这是思考问题的起点。缘何而有老死忧悲苦恼呢?那是因为有2)生;没有生命也就没有老死了。生命需要条件,而最重要的条件是3)有;有就是存在,就是你生命活动所具备的“业力”。生命活动缘于4)取;取是追求和执着的意思,就是要追求各种可爱的事物并执着为我所有。取的动力是5)爱;爱就是生命欲望,是生命活动的本源力,有生命欲望才有追求执着。爱又缘于6)受;受是感觉,即因外界事物所引起的感受,包括快感(乐受)、不快感(苦受)和不苦不乐感(舍受)。受又依存于7)触;触是接触外界事物的反应,是感觉器官、外界事物和心理活动三者的会合。触又依赖于8)六入;六入是眼、耳、鼻、舌、身、意这六种器官(六根)的机能。六入则依存于9)名色;名色是人的身心的全体组合,人没有统一的身心也就没有了他的六根机能。名色又依赖于10)识;识是人的主体认识,是名色的中心,是外在事物、六根机能和内在思想的统帅。识缘于11)行;行是以往的行为和习惯所造的“”,现在的识(果)是由以往的行(因)造成的。行则缘于12)无明;无明就是痴,是对真相的不认识,是对因缘的不理解,所以才会有执着和烦恼,才会有生老病死等种种痛苦。总起来说,老死只是“十二缘起”中的一个起始环节,而无明才是人生一切痛苦的终极根源。按照佛教“此生则彼生,此灭则彼灭”的原则,从“十二缘起”倒推回去,那么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灭。只要你真正认识到世间因缘的真相,把受污染的无明转化为清净的智慧,那么你就能进入到一个福德圆满、永恒安乐的涅槃境界,一切人世间的痛苦(包括老苦)也就全部得到解脱了。

在帮助老人解除精神上(心)痛苦的基础上,佛教又试图为世间的老人解除生活上及身体上等各方面的问题和痛苦。佛教主张要善待老人,尊敬老人,“见凡老人当尊敬之”;要供养老人,给老人以施舍,“若施老人、孤独、病急,是大布施”。佛经中还借佛陀之口,讲了一个批评“弃老”的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国家叫弃老国。这个国家有一条规定,即凡是一个人到了年老的时候,大家就要把他遗弃掉,把他赶出这个国家。但是其中有一位大臣非常孝顺,不忍心把他年老的父亲赶走,于是就偷偷地在家里挖了一个地下室,把他父亲藏在地下室里供养。国王在召集大臣们议事的时候,常常会碰到一些疑难不决的事情,大家都拿不出什么好的解决办法。这位大臣回到家里,就到地下室去请教他的父亲,而他父亲每次都会教给他解决这些疑难问题的办法,然后第二天他再去告诉国王和其他大臣。有时候大臣还会把他父亲所说的关于三世轮回、敬信三宝、孝顺父母、乐善好施的佛理转述给国王和其他的大臣听。时间长了,大家都有些怀疑这位大臣所说的内容不像是他自己能够想出来的,国王就问这位大臣,你这些办法和说法到底是你自己的想法还是有人在背后教你?大臣不敢隐瞒,如实说了自己在地下室供养父亲,这一切都是父亲教给我的。国王听了之后,终于认识到老年人的经验、知识和智慧对国家和人民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于是把大臣的父亲请来奉为国师,并废除了原来遗弃老人的规定,下令“一切国土,还听养老”,“其有不孝父母,不敬师长,当加大罪”。显然,佛教在这个故事中所提倡的养老和孝敬的观念及做法,与中国传统儒家的敬老和孝道已经是不谋而合、殊途同归了。

与老苦关系最密切的是病苦,老年人身体衰弱多病是不可避免的普遍现象,因此佛教在力图为人们解除老苦的同时,又注重为人们解除病苦,鼓励信徒们身体力行地开展行医治病、救死扶伤的医疗活动。佛教以救死扶伤为己任,所谓“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即是说救活一个病人是比建造一座七层高的佛塔还要大的功德。佛教又把“五明”视为佛教徒修行的必修课程,而“五明”之一的“医方明”,即为医药学方面的必备知识。佛教非常重视医药学的研究和实践,据统计,中国佛经中专门论述医药学的著作就有85部,涉及医药学内容的著作更多达370部。而中国历史上有姓名可考、有事迹记载的从事医药学活动的重要佛门弟子则多达近百位,这还不包括少林寺禅医、竹林寺女科等一些佛教医药团体和医药机构。佛教中还有一种药师佛信仰。药师佛与释迦牟尼佛和弥勒佛并称为“横三世佛”,其中释迦牟尼佛为主佛,弥勒佛专管人的临终往生、超度亡灵,而药师佛则专管治愈疾病、安乐健康、消灾延寿。药师佛在行菩萨道时曾发下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众病逼切,无救无归,无医无药,无亲无家,贫穷多苦,我之名号一经其耳,众病悉除,身心安乐,家属资具,悉皆丰足,乃至证得无上菩提。”这是说,药师佛的宏愿就是要为天下众生治愈一切疾病,解脱病患之苦,从而达到“众病悉除、身心安乐”的境界。

在佛教看来,身心的安乐与佛法的弘扬这两者是相辅相成、完全一致的,“身安则道隆”,只有身体健康了,才有能力弘扬佛法。他们把治病救人视为僧侣的一种修行方式,体现了佛教关护众生、慈悲为怀的菩萨心肠。在为众生和老人解除病苦的同时,佛教又倡导重视个人的清洁卫生,并传入了一些中国古代原本没有的清洁卫生用具和物品以及一些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例如用杨柳枝来清洁口腔和牙齿,用澡豆粉(类似现在的肥皂粉)来帮助沐浴和洗涤,用净瓶和触瓶来分别盛装饮用水和洗手水,用漉水囊来过滤水中的杂物,用香炉来驱赶蚊蝇,用拂子来掸灰除虫,用手巾、面巾、拭身巾和拭脚巾等不同的毛巾来擦拭身体的不同部位等等,这些都是符合卫生原则、有利身体健康的习惯和方法。

要而言之,佛教的老年观以人生的“老苦”为思考原点,论及了老苦的表现、老苦产生的原因和根源,以及如何从精神上(心)和肉体上(身)两个方面来解除老苦(包括病苦)的方法和途径,在弘扬佛法的同时,倡导尊敬老人、治病救人和个人卫生,从而最终使老年人达到精神解脱、身体健康、身心安乐的境界。它不仅是中国传统老年观的重要思想内容之一,而且对当今社会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首先,佛教把人的生老病死看作是一种因缘相生的自然过程,主张修行要从“修心”开始,要求人们不去痴迷于物质的追求和物欲的享受,抛弃各种有害的偏见、执着和仇恨,努力去止息妄想,摆脱烦恼,放下包袱,求得内心的清净和平静,这对于当代社会的老年人静养身体、调节心理、并以此达到身心健康,是有积极和有益的作用的。养生最重要的莫过于养心,人到老年尤其如此。在这种有意识的养心过程中,人的世俗欲望受到了最大限度的制约,内心世界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宁静和平和,长此以往,人的身心就会处于一种和谐和放松的状态,避免了焦虑和浮躁给人体造成的损害,从而使老年人心情愉悦,胸怀舒展,不焦不躁,颐养天年,并最终达到健康和长寿的目标。

其次,佛教主张要尊敬老人,善待老人,供养老人,并且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充分利用老年人所积累的经验、知识和智慧来为社会服务,充分发挥他们力所能及的作用,不能因为他们年老体弱而歧视他们甚至遗弃他们,这对建设当代和谐社会也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尊老爱老、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现代社会最基本的公德。在当前中国加速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形势下,如何使广大的老年人群真正能够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用,老有所乐,应该是各级政府和整个社会需要认真考虑并加以落实的重要责任。

最后,佛教重视医药学的研究和实践,鼓励广大信徒学习医药学知识并尽一切努力去救死扶伤、治病救人,以此来解除老人们因病而生的痛苦,这对促进当代社会的老年人祛病养生、健康长寿,也是有所裨益、颇具功德的。佛经中的一些医药学著作,例如《佛说佛医经》、《除一切疾病陀罗尼经》、《佛说疗痔病经》、《救疾经》、《延寿命经》、《续命经》、《佛说婆罗门避死经》等等,其中的一些内容至今仍有其临床医疗的价值。佛教虽然没有专门论述养生的著作,但它所倡导的一些注重个人清洁卫生的良好习惯以及符合养生要求的观念和做法——例如静坐禅定、慈悲为怀、喝茶素食、戒酒戒色等等,直到现在仍对老年人养生健体、延年益寿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来自周公书院




(责任编辑:印月)

专题

农历七月十五 佛欢喜日

农历七月十五 佛欢喜日

佛欢喜日、盂兰盆节:农历七月十五又称“佛欢喜日”或“僧自恣日”,是大众夏安居九十日清净守护、实践戒法的圆满之日,所有僧众会将修行体悟向佛陀一一报告,诸佛菩萨见弟子道业有成,感到欣慰和欢喜,安居到此结束。

农历七月十三 大势至菩萨圣诞日

农历七月十三 大势至菩萨圣诞日

2018年8月23日(周四),农历七月十三,恭迎大势至菩萨圣诞日。大势至菩萨,是阿弥陀佛的右胁侍者,与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阿弥陀佛的左胁侍)合称为“西方三圣”。

农历六月十九 观音菩萨成道日

农历六月十九 观音菩萨成道日

观音菩萨以大悲救度为主要的德行,但是蕴藏于大悲之后的,乃是无边的大智,所以在中国佛教界最为流行的《般若心经》,即由观世音菩萨所宣讲,所谓:“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即是最好的表现。

农历六月初三 韦驮普萨圣诞

农历六月初三 韦驮普萨圣诞

农历六月初三,是韦驮菩萨圣诞纪念日。韦驮菩萨,又称韦驮天,原是印度婆罗门教的天神,为天王座下三十二将之首,后来归化为佛教的护法天神,是佛教中护法金刚力士的代表之一。

关注微信公众号

下载官方APP

中华网佛学频道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金融街园中园
1号院3号楼中华网大厦5层
互动/投稿邮箱:fojiao@china.com
客服电话:1814653242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7610228316
举报邮箱:jubao@china.com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关于中华网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版权声明 豁免条款 友情链接 中华网动态
京ICP备18035944号@版权所有 中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