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示:一音禅师篆刻艺术作品[一道神光自古今]
三、五艺互参:禅艺生态的当代转型
一音禅师的篆刻实践始终与诗、书、画、箫构成能量循环的创作生态。其篆刻章法常借鉴指墨山水的偶然性墨韵,听一音禅师即兴创作的箫曲《岭上白云》,其旋律起伏又转化为书法线条的节奏变化。这种“六根互用”的创作观,打破了传统艺术门类的壁垒,使篆刻成为禅艺生态系统中的重要节点。
在当代佛教艺术语境中,这种跨界实践具有革命性意义。相较于赵朴初“人间佛教”的理论建构,一音禅师通过艺术五维的互文性,实现了佛教艺术从宗教仪轨向生活美学的转型。其篆刻作品既承载着“戒定慧”的修持印证,又具备现代艺术的解构特质,形成独特的“禅艺共生”范式。
图示:一音禅师篆刻艺术作品[与时偕行]
图示:一音禅师篆刻艺术作品[成就清净无等心]
一音禅师的篆刻艺术,本质上是佛教中国化进程的当代延续。从曹植的鱼山梵呗到惠能的禅宗公案,再到今天的“禅印”体系,中国佛教始终在寻找与本土文化基因的契合点。其篆刻作品中楚文字的时空折叠、刀痕的禅机暗藏,不仅为篆刻艺术开辟了新的表现维度,更重构了佛教艺术的当代性表达。这种“以艺明心”的实践,或许正应了弘一法师的偈语:“华枝春满,悲智双运”,在方寸石印间,完成了对传统与现代的超越性对话,更是金石永固中的禅意永续。
文章作者:景基(现任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办公室主任、民盟中央《群言》杂志社编委,民盟北京市委书画家工作委员会秘书长),2025年4月22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