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思维心,超越理性的束缚,才能整体瓦解以自我为根基的分别心系统,这是参禅要突破的第一关。开悟的禅师,已经获得了思想的自由,不再是用理性来约束身心的状态,不再执着于道理。因此,禅师们的言行,有时看上去会很不讲理。
唐朝著名的陈尊宿禅师,曾任黄檗禅师的首座,是他发现的临济禅师,并启发了云门文偃禅师第一次开悟。他在杭州附近的观音寺住持传禅。每当有人来拜访他,刚一礼拜,他就冲来人发火:你这个出家人,太不像话了,为什么偷常住的果子?!来人连喊冤枉:老和尚,我刚到,还没来得及挂单,偷果子的肯定不是我!陈尊宿厉声骂道:抓的就是你,人赃俱在,还敢抵赖?
这就是在勘验来人,看他是不是已经开悟的禅者。如果还受不住语言的刺激,还执着于对错是非,那就还是个被理性束缚的凡夫。古人就是这样考验人的,禅师的教学特点是直指人心,不是讲道理。
有一桩发生在药山的公案。院主代表大众请药山惟俨禅师讲法,说:和尚这么长时间没有给大众开示了,请和尚讲法。惟俨禅师道:好,集众吧。大众聚集,惟俨禅师在法座上坐了好大一会儿,一句话不说,忽然就下座回了方丈室。院主连忙跟了过来:和尚为什么又不给大众讲法?!惟俨禅师说:经有经师,论有论师,怎么能怪我呢?意思是说你们不就是想听道理吗?有讲经的法师,也有讲论的法师,这不该是我讲的法。
大禅师都是不讲道理的。如果惟俨禅师现在还住在药山,恐怕我们大家都很苦恼,都要跑掉了。也包括我在内。因为我们还执着于对错,执着于是非,执着于合理性,执着于自己的见解,这就是我们大家放不下执着分别的症结所在。
如果对于理性的态度不能改变,参禅是难以深入的,更难有开悟的机会,因为开悟首先就是要解决理性思维这个问题。先用经教的学习破除各种错误认知;再通过深入用功来解构理性;同时,把生活中遭遇的种种挫折和不如意,都看做是对心境的考验,把“别人的错误”变成自己修行的机会,不断破除对理性的执着。我们只有这样用心,才能辗转进步,日久功深,自有瓜熟蒂落,妄心顿息的一天。
◎ 据2022年5月30日,明影法师于药山寺竹林禅院生活会开示整理,题目为编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