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院一侧的廊墙上,以石雕形式展示历代高僧的事迹。正干禅师披荆斩棘,结茅开山;希运禅师游学四方,广弘大法;懒安大师孤锡游方,勤苦修学;鸿庥禅师临难不惧,捐命守义;大休禅师扩展寺基,重振禅门;正圆法师历苦万状,利物济人;费隐禅师承前启后,提振宗风;隐元禅师扬帆东渡,缔结善缘。这些前贤大德或韬光此土,或扬化他方,以破难履险、精进砥砺的勇气与毅力续佛慧命。回望来时路,更悟出慧能大师“遇苦即止”之妙谛。娑婆世界,苦海茫茫。三界火宅,众苦煎迫。僧伽志行菩提路,不入于苦境、悟于苦境,焉能获得离苦得乐之智慧,成就利济群生之宏愿?
唐代开基的那座初名般若堂的小小寺院,今天的已成为占地百余亩的庄严道场。寺院采用唐代建筑风格,色调简洁,格局大气,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全堂采用纯木结构,与黄檗山的自然气韵相呼应。这样的唐式建筑,既激活对寺院历史的绵长记忆,也是向时代敞开胸襟的精神体现。隐元禅师示寂的前一年,曾对弟子写下这样的嘱托:“山之有宗,水之有源,寻源溯本,岂不知恩。”此后,日本黄檗宗多次组团来福清拜谒祖庭,缅怀先师。日本京都的黄檗山,既是当地著名的佛教胜地,也是融籍华人的寄托乡思之所。那里的中国式建筑、园艺与汉字题写的匾额、楹联,令人有置身故国之感。寺院的开山宗祖隐元禅师,也是他们世代敬重的老乡。人多地少的福清,当年是贫瘠落后的“地瓜县”,人们必须在苦境中不息奋斗,才能成就一番事业。福清的这片土地,不只是生长着“苦心随日长” 的黄檗树,更绵延着“遇苦即止,迎苦而上”的精神基因。出身贫苦、勇猛精进的隐元禅师,便是他们的精神偶像。从古至今,多少融籍华人迎风破浪,经难历险,在东瀛之邦书写出艰苦创业的动人篇章。“遇苦即止”四字真言,岂止是对出家人的警策,也给这里的人们以无尽的启悟与激励。
正干禅师当年遇见的那片黄檗树,如今已难觅影踪。寺院山门一侧山坡上的那片黄檗树,据说是数年前从异地移栽过来的。世局的沉浮,气候的变迁,使原生于这里的黄檗树日渐消减。然而,作为黄檗文化象征的精神之树,黄檗已深扎在福清这片土地,深扎于禅林之中,也深扎在许多人的心头。这片精神之树已经蔚然成林,郁郁葱葱,也必将随着时光的推移愈加蓬勃,更显生机。